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2024-07-04 13:36来源: 天津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日,天津政务网发布《天津市文物局关于塘沽火车站旧址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的批复》,塘沽火车站有着136年历史,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火车站,计划打造开放式文化主题景观。

  塘沽火车站旧址位于滨城核心区新华路一侧,现名“塘沽南站”,只保留一部分货运功能。它始建于1888年,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运营的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延长线上的一座车站,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保存完整的车站,它的修建也使天津成为最早拥有近代铁路的地区之一。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一

  修缮方案出炉

  计划打造开放式文化主题景观

  此前,塘沽火车站旧址保护修缮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日前,塘沽火车站旧址修缮方案出炉。

  这次修缮,由国家文物局立项,将使用专项资金来进行,依托靠近塘沽外滩的位置优势,计划打造开放式文化主题景观。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塘沽火车站旧址修缮,主要完成主体站房、刻有站名标志的二层小楼,以及南侧一栋建筑的保护性施工。这里也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保存完整的车站。将采用原材料、原工艺,最大程度保留车站的原貌。

  二

  对接城市更新

  打造文化主题的宜居社区

  作为塘沽南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的一部分,滨海新区还将在周边建设产业园区、商业街等。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塘沽南站区位图

  塘沽南站片区更新单元规划范围为73.6公顷,北临繁华的塘沽老城区以及发展和配套相对完善的天碱片区,南临茱莉亚音乐学院,西临海河及响螺湾片区,东临滨海高铁站及于家堡片区。

  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架构,提升地区枢纽能级,依托塘沽南站工业遗址和海河景观资源,打造文化主题的宜居社区。同时,通过科学合理规划,设计道路交通,进行综合整治,有效改善提升区域基础设施条件。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此次城市更新将导入产业资源,活跃文化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更好地推动产城融合,以及繁华、生态、文艺的国际文化社区建成。促进塘沽南站历史文物保护与活化,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集中力量激活于家堡地区活力,为区域发展提供动力的重要举措。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三

  塘沽火车站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

  保存完整的车站

  保存现状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塘沽火车站旧址至今保留有完好的站舍主体建筑和全部站区设施。其中站舍主体建造于1908年,为砖木结构欧式单层建筑群。整座建筑物的尖脊屋顶造型为欧式建筑风格,外观保存完好。

  距离站舍主体建筑群南端处,有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上下层间的水泥圈梁处刻有“TANGKU”(塘沽)站名标志。这座小楼原是一间青砖墙水泥结构的平房,上层为改造增建。

  如今,塘沽火车站旧址已经褪去了曾经的繁华,但它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无声的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

  塘沽火车站旧址位于滨城核心区新华路一侧,现名“塘沽南站”,只保留一部分货运功能,是2013年经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1888年,距今已有136年历史,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运营的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延长线上的一座车站,见证了中国铁路的成长发展,历经了近代滨城的风雨沧桑。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塘沽火车站诞生源于洋务运动,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是目前中国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火车站。当年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以“便商贾,利军用”兴建的中国第一条标准化铁路车站,詹天佑参与了这条铁路的建设。原名“塘沽站”,1958 改称“塘沽南站”,原新河车站改为塘沽站(现铁路塘沽站)。1908 年建设配套站台与房舍和两座人行天桥(1956 年拆除)。2013 年,塘沽火车站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人们常用“先有南站,后有塘沽繁华”来形容这座老站。

  清末,新兴工业、交通企业陆续开办,煤炭作为主要能源需要从英国、日本进口。随着用煤量不断增长,1876年,招商局勘察距天津百余公里的开平一带发现了大煤矿,李鸿章禀报朝廷,决定在唐山乔家屯“采用西法”兴办开平矿务局。

  开平矿务局正式投产后,“积煤日多,欲运煤而路不畅”,招商局总办唐廷枢报请李鸿章,由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一条由唐山矿山到北塘出海口的铁路。这条铁路按商业规则运作,总工程师是英国人金达。

  当时塘沽叫“塘儿沽”,用英语拼不出来,金达便将其简化成“塘沽”发音。从那之后版图上才出现了塘沽之名。金达把铁轨距离定为四英尺八英寸半,公制1451mm,这也成了日后中国铁路的标准轨距。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临近海河边原八号码头旁,当年的中国铁路公司曾设立过中国当时最大的铁路材料处——塘沽材料处。全国修建铁路的材料都经由南站外运,这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节点,更带动了塘沽以及天津的经济发展。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到上世纪30年代,塘沽南站主要以煤油、盐以及附近工厂所需的材料运输为主,来往的旅客多数是向外谋生的附近居民,另外一部分是美孚及大华两个火油公司的工作人员。虽然来往车次在塘沽站停留的时间极短,列车刚刚停稳,站务员就开始组织发车,但小贩们还是早早就进入站中,在站台上向过往的旅客叫卖螃蟹和对虾,叫卖声和站务员的报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1957年,塘沽南站日均装车数量60车,卸车数为126车,而到了2002年,日均装卸量已经达到了2123.4车,不仅运量逐年递增,运输物品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塘沽站所使用的车种也越来越齐全。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1961年,输送散装粮食成了塘沽南站工作的重点。运输从天津港上岸的旅客和货物,再通过附近海河岸边的码头,用小火轮把塘沽产的盐、碱、鲜鱼虾等运往全国各地,来自外地的煤、矿石、化肥、水泥等物品也从这里装船运往华中、华南地区。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在80年代以前,天津市区和塘沽之间只有一条公交线,还没有轻轨,天津到塘沽之间的火车成了市区与塘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被称为“塘沽短儿”,中途设塘沽、军粮城、张贵庄等站,终点站为天津站。每到周六周日,车厢内总是挤满了人,一节车厢大概能装200人,一列车有14节车厢,可以搭载近3000名乘客,最多时每天从塘沽南站到天津站间对开4趟。

  改革开放后,市场运输方式日趋多样化,水果、食品等对时间要求高的货品都采用了较快的运输方式,货运量有所减少,其它公共出行方式渐渐兴起,市民的选择也变得多样化。随着全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 2004年10月7日下午,最后一趟"塘沽短儿"正点开出,塘沽南站的客运历史宣告结束。

批复!天津这座136年老站“重生”!

  综合:天津政务网 天津广播 天津新闻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责任编辑:王焕君]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经中央军委批准,7月3日至7日,由航空母舰山东舰,导弹驱逐舰延安舰、湛江舰,导弹护卫舰运城舰组成的海军舰艇编队将访问香港。新华社记者沈桥摄  数千名香港市民来到昂船洲码头,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
29
经会商研判,贵州省榕江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从2025年6月28日12时30分起,将第6号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为防汛Ⅰ级应急响应。经会商研判,贵州省榕江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从2025年6月28日12时30分起,将第6号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为防汛Ⅰ级应急响应。
29
6月28日,搭载大熊猫“良浜”“结浜”“彩浜”“枫浜”的飞机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在中日双方的共同保障下,旅居日本和歌山县白浜野生动物园的大熊猫“良浜”“结浜”“彩浜”“枫浜”乘包机于28日18时51分平安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随后转运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隔离检疫场进行隔离检疫。
29
虎跳峡是我国最深的峡谷之一,地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交界处。连日来,虎跳峡险峻的地貌和壮美的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28
荔枝作为最难保鲜的水果之一,对运输的要求极高。在锁鲜技术和航空运输的助力下,荔枝在热销国内市场的同时,海外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28
盛夏时节,祁连草原绿茵如毯。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牧民们正赶着牛羊,陆续从冬牧场出发,踏上数百里的迁徙之路。跋山涉水,几经休整,他们最终抵达海拔3700多米的夏季牧场“安营扎寨”,开启为期40余天的夏牧场生活。
28
受连日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沿江一线的乡镇出现内涝、道路溜方等情况。洪水退后,当地立即组织力量开展灾后自救工作,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7
当日,“三沙市2025年海上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在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举行。
27
据广东省工信厅统计,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产量同比增长31.2%,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市场总量的44%。据广东省工信厅统计,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产量同比增长31.2%,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市场总量的44%。
27
受持续强降雨及上游来水叠加影响,6月24日,都柳江贵州榕江、从江段遭遇特大洪水,灾情严峻。受持续强降雨及上游来水叠加影响,6月24日,都柳江贵州榕江、从江段遭遇特大洪水,灾情严峻。
26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