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疾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第三大“杀手”,需长期治疗和管理。
在与帕金森病漫长的斗争中,有一位医者,用专业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不断探索帕金森病治疗的各种可能性,为无数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本期《医路人生》我们走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了解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保磊的从医故事。
医者之志:努力探索帕金森治疗的更好效果
2003年,本科毕业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许保磊第一次接触到帕金森病患者。他发现,由于当时这一疾病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治疗理念也较为落后,导致许多患者面临着治疗效果不佳的困境。这并没有让许保磊打“退堂鼓”,反而激起了他深入研究帕金森病的决心。
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许保磊专注于神经变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努力探索治疗帕金森病的新路径。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彪教授团队后,他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了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及最新理念,逐渐成长为一名专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医生,主攻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肌张力障碍等疾病。
多年的临床实践,让许保磊见证了帕金森病治疗方法的变迁与发展。从最初只关注运动症状的治疗,到如今逐渐关注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包括抑郁、焦虑、冲动控制障碍、睡眠障碍、便秘等,这种全方位的管理理念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更好的临床改善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然而,所有疾病的治疗都并非一帆风顺。许保磊坦言,随着病程的发展,帕金森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问题,如异动、药效减退、“开关”现象等,特别是冻结步态,患者会容易出现摔倒、摔伤等问题,这给他们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在心理上也造成了一定压力,但目前却没有较好的治疗手段。面对这些挑战,许保磊并未气馁,他坚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未来一定有办法改善患者的症状。
医者之道:医患双向给予的治疗信心
在与帕金森病患者的长期互动中,许保磊深深体会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无助。为了帮助患者克服病痛走出困境,许保磊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情况要远远高于普通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从30%到50%不等。”许保磊认为,这种抑郁情绪需要医生密切关注,耐心与患者沟通的同时给予患者鼓励,这对改善抑郁情绪会有很大帮助。
为了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许保磊不仅增加了复诊次数,还在必要时增加调节情绪的药物。同时,他经常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调整生活状态,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除了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许保磊还特别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面对帕金森病患者遭遇的思想压力,首先要及时与他们沟通病情,让他们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是为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只有患者有了信心,医生才更利于开展进一步治疗。”
在许保磊看来,这种信心是“双向奔赴”。“在临床治疗中,会遇到一些帕金森病晚期患者,情况很严重时也觉得束手无策。但更多时候,通过治疗看到患者的情况日渐好转,也给予了我信心去医治更多患者。”
对于未来帕金森病的治疗,许保磊充满了期待。他希望,通过更多的研究、探索和尝试,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干细胞治疗上,也许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未来有可能通过这一方法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带去更多希望。
特别鸣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记者:刘雪洁、蔡琳
视频制作:贾凡
京华卫生编辑部出品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