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那年,
硕士毕业的王丽霞
接下肉鸭新品种育种课题。
养鸭15年,
她成长为团队育种技术负责人,
选育出中国首个自主中小肉鸭,
新品种推广两年,
已创造2.5亿元经济价值。
工作中的王丽霞。
27岁硕士毕业后
接下肉鸭新品种育种课题
回想起进入鸭场的第一天,
王丽霞摇摇头有些不好意思:
“那天,我一只鸭子也没抓到。”
2007年,
27岁的王丽霞
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
进入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当时,研究所里
“选育中小体型优质肉鸭”的课题
急需育种人才。
在大学期间学猪育种的王丽霞,
是科室唯一懂育种的人。
接手这个工作,
王丽霞感觉棘手:
自己对鸭子完全陌生,
加上从小在北方少水地区长大,
从没见过活鸭。
“我第一天进鸭场时,
还一脚踩进了鸭粪坑。”
王丽霞回忆,
那天她“咬着牙、跺着脚”,
走进鸭舍继续工作。
然而,抓鸭子
成了摆在她面前的头号难题。
她一靠近,鸭子就四散开去。
好不容易抓到一只,
鸭子在她手上不断挣扎。
观察着工人抓鸭子的动作
第一天“抓鸭”到下午5时,
疲惫不堪的王丽霞
顾不上形象,
就地躺在仓库的鸭饲料堆上。
翅膀是鸭子的“锁”,向背后一扣它就不动弹了。
“人往凳子上一坐,
猫着腰一称就是一整天。”
鸭场里,
一个低矮的塑料小红凳很显眼,
王丽霞指着小凳说:
“这就是我们的‘工位’。”
15年来,坐在这个小凳上,
王丽霞记录了数万只鸭的数据。
课题刚开始时,
国内没有“中小体型
优质肉鸭”培育的先例,
但湖北是鸭肉深加工大省,
酱卤鸭、酱板鸭产品
市场需求旺盛。
王丽霞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
市场上主流的肉鸭
虽体型大、生长快,
但不适合做酱鸭产品,
小体型鸭风味更好
却没有产肉性能良好的稳定品种。
“我们需要培育一种
既生长速度快、产肉性能高,
又肉质风味好的中小体型肉鸭。”
王丽霞介绍,
研究团队先后从国内外
引进了十多个品种,
开始进行杂交育种试验,
“摸索着前进”。
鸭场的“工位”是一个小桌、一个小凳,一坐就是一整天。
雏鸭出雏第一天,
团队要在破壳当天
记录所有雏鸭体重和系谱。
如果推迟一天再称,
不科学的数据就影响后续研究。
每次大群性能测定时,
王丽霞都会推掉一切事务泡在鸭场。
“秤往地上一放,
人往凳子上一坐,
猫着腰一称就是一整天。”
王丽霞说,一天下来,
她感觉“腰都不是自己的了”。
为了试验成功“搏一把”
白羽鸭比例接近百分百
新品种乌嘴青脚白羽鸭。
2010年前后,
结合杂交试验结果和市场需求,
王丽霞与团队选中了
卖相独特的乌嘴青脚白羽鸭
为新品种外形,
继续进行稳定品种外观的工作。
经过3年试验,
团队将杂交后代里白羽鸭
占比从20%提高至80%。
但随后的多轮试验,
后代白羽鸭的比例提升速度很慢,
无法达到新品种的要求。
“总养不干净,
这么无休止地选下去怎么行?”
从养殖场回研究所的公交车上
无人吱声。
王丽霞心里清楚,
如果再换一种新鸭子培育,
前5年的工作就要推倒重来。
有团队成员提出办法:
“办法不是没有。
如果我们大胆一点,
只要某个家系后代
出现一只非白羽鸭子,
就把这个家系里
几十只鸭子全都淘汰,
说不定就能养干净了。”
仅仅是为了固定鸭子外观,
就要开始大批量淘汰,
经费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试验成功,
王丽霞决定“搏一把”。
第一年,
鸭子外貌表型的淘汰量
从近400只猛增到超过1000只。
但到了第二年,
鸭子毛色已经纯净不少。
2014年8月,
雏鸭褪去身上的灰毛露出白羽。
放眼望去,
养鸭场近2000只鸭子
几乎看不见杂色,
白羽鸭比例已接近百分百。
中国首个自主中小肉鸭
创产值超2.5亿元
经过进一步专门化品系选育,
2022年,
“武禽10肉鸭配套系”
通过国审认定,
成为武汉市首个
获得国家审定的畜禽新品种。
消息一出,
王丽霞和团队成员跳起来鼓掌,
泪水浸湿眼眶。
白羽鸭外观已经稳定,后代白羽比例已接近百分百。
如今,
兼具口感、产肉量、好养殖等优点的
“武禽10肉鸭配套系”,
已在湖北、河南、浙江、
福建、江苏等省份推广,
累计推广数量超过1000万只。
周黑鸭、绝味食品、小胡鸭等
知名品牌正使用这类鸭子试制加工,
创产值超过2.5亿元。
“推广初期很头疼,
很多养殖户没见过
乌嘴青脚白羽的中小体型鸭,
不敢养。”
推广负责人杨宇说,
“后来我们找到一些大型企业,
从1000只开始试养。
企业反馈我们的鸭子
比公麻鸭养殖利润高,
比樱桃谷鸭风味好,
养殖量逐渐加大到10000只,
如今反倒是我们的供种
跟不上巨大的市场需求了。
湖北、河南两家企业
一度想把鸭子全换成我们的品种。”
目前,
在江夏区金口街,
智能化育种基地正在筹建。
未来的新鸭场里,
捡蛋、饲料转化率测定、
数据收集等过程,
将全部由智能化设备完成。
王丽霞也注意到,
如今有越来越多团队和新技术
加入各类动植物的种业研究工作。
她的团队里,
有5位专门研究育种的硕士、博士,
正深耕现代化育种、分子育种等
更先进的育种领域。
王丽霞经常给孩子分享
她培育的乌嘴青脚白羽鸭。
拿着鸭子照片,
儿子在学校骄傲地向同学介绍,
“这是我妈妈培育的鸭子”。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秦璟 实习生张锦涛 刘可欣 通讯员李清宁 张尉 刘珂
摄影:记者何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