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味道清淡的葫芦瓜受消费者欢迎。不过,个别地方因食用苦葫芦瓜导致食源性中毒的情况也偶有发生。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山西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景民提醒消费者,苦葫芦瓜毒性较大,不能食用。单位食堂加工制作葫芦瓜时,也应谨防有苦葫芦瓜混入。
程景民解释说,葫芦瓜又名瓠瓜、瓠子、蒲瓜等。葫芦瓜含大量糖分、蛋白质、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味道清甜,所以又被称为甜葫芦瓜。但是,如果葫芦瓜生长过程中受异常气候或土壤等因素影响产生变异,就会携带苦味基因。苦葫芦瓜含有较高的碱糖甙毒素,受热不易破坏分解,误食数小时后(潜伏期一般为0.5到7小时)会发生口干、头昏、恶心、乏力、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则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脱水,甚至带有脓血等类似于中毒的症状,更为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死亡。
一般来说,苦葫芦瓜的外表凸凹不平,而甜葫芦瓜的表皮则比较光滑。通常,人们从正规超市购买葫芦瓜,碰到苦葫芦瓜的概率不大。煮熟的葫芦瓜如发现有苦味,应立即停止食用,连同锅里的其他食物都弃掉,以防食物中毒。
如不慎误食苦葫芦瓜,且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接受治疗。目前,类似情况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医院采用的多是催吐、利尿等方法处理。网络上流传的诸如“喝蛋清”等解毒方法,建议不要尝试。其他常见的黄瓜、丝瓜等葫芦科食物,如发现有苦味,也应立即停止食用。(李建)
7月8日,广州市公安局“平安广州宣讲团”组织学生等走进市公安局水上分局,近距离感受水上警察装备和救援技能,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安全知识。据介绍,平安广州宣讲团成立至今已有10年。截至目前,已举办近300场宣讲活动,走进社区、农村、学校、企业、机关等场所,带给大家“听得懂、记得住、愿意主动传播”的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