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编号10001号”博士在南京逝世

2024-05-30 16:40来源: 南京广播电视台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消息,马中骐研究员于2024年5月2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送别,“编号10001号”博士在南京逝世

  马中骐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获王淦昌物理奖等多个奖项。

送别,“编号10001号”博士在南京逝世

  核物理学家、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学部委员钱三强签发了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证书编号是“10001”,新中国第一号。现在,这份学位证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送别,“编号10001号”博士在南京逝世

  1956年,16岁的马中骐进入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国家动员在职干部考研究生,马中骐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胡宁。1967年,马中骐回到兰州大学。

  直到10年后,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38岁的马中骐再次考取胡宁的研究生,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建立。条例从1981年起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培养博士。

  马中骐回忆,这年8月,组织上同他谈话,决定在研究生里挑一批底子好的,直接当博士生。他被选为“试点”,要求“抓紧写篇高水平博士论文出来”。

  4个月时间,马中骐就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1982年2月6日,马中骐在高能所的一间教室里作了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阵容豪华,由7位物理学界的顶级专家组成,主席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还有胡宁、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等。

送别,“编号10001号”博士在南京逝世

  1982年2月6日在高能所举行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会场。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毕业后,马中骐留在高能所工作,始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重点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一直到2005年退休。他在1991年获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三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中骐说他的工作像“小砖头”,“大水来的时候,泥沙都被冲走了,但‘小砖头’能留下来”。

  中国青年报综合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澎湃新闻、兰州大学等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6月27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开幕。展览汇聚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12家文博机构极具古蜀文明特点的文物265件(套),分为“发现三星堆”“解读三星堆”“定位三星堆”三个篇章。
28
暑假即将来临,各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筑牢学生暑假安全防线。
28
6月27日,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接收阿根廷向我国返还的14件文物艺术品。
28
当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当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7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的大峪沟景区,分布有雪山、湖泊、草原、森林、湿地等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的大峪沟景区,分布有雪山、湖泊、草原、森林、湿地等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7
这是4月18日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拍摄的大熊猫“鑫宝”。6月26日晚,搭载大熊猫“云川”“鑫宝”的车队驶离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
27
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将于6月26日至3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将于6月26日至3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将于6月26日至3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
26
6月25日,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京唐城际铁路北京副中心段唯一一条隧道——运潮减河隧道完成盾构机掘进任务,实现安全顺利贯通,这也标志着京唐城际铁路所有隧道均已贯通,为全线开通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26
针对旱情,山东各地采取扩大引黄水量、推广节水灌溉、增加农用机电井等办法,多管齐下,积极抗旱保夏种。针对旱情,山东各地采取扩大引黄水量、推广节水灌溉、增加农用机电井等办法,多管齐下,积极抗旱保夏种。
26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6月24日在广州交付。该船冬季可航行于我国黄海和渤海海域进行冰区海洋环境监测调查,并兼顾冰区救助,同时具备夏季在极地海域的科学考察能力。
25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