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独居老人马某
生前将300万房产等
赠送给家附近的水果摊主
老人去世后
水果摊主刘某与老人亲属
就《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问题产生争议
继而引发诉讼
5月17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二审判决,驳回马某亲属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马某与妻子生前育有一子。2011年、2017年,马某的妻子、未婚未育的独子相继去世,马某独自一人居住在案涉房屋内。家附近的水果摊主刘某对他颇为照顾。
2017年,在儿子去世后不久,马某与刘某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约定马某在离世后将房产、存款等财产赠与刘某,由刘某负责马某的吃、穿、住、行、医疗、养老等扶养义务。《遗赠扶养协议》签署后,刘某及其妻女搬至案涉房屋与马某共同生活。
2019年3月,马某与刘某就《遗赠扶养协议》到上海某区公证处办理公证。
2021年12月31日,马某去世。此后,刘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马某名下案涉房屋和房屋内财产、银行存款及孳息均归其所有。
马某的姐妹、外甥等亲属作为被告,对《遗赠扶养协议》提出质疑,认为马某在2017年之前就出现精神障碍,行为能力受限;2017年住院期间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等。因此,主张马某在签署《遗赠扶养协议》时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协议当属无效。
一审:无证据证明签协议时马某行为能力受限
一审法院认为,无证据证明马某在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期间已经处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也无证据证明《遗赠扶养协议》并非马某真实意思表示,故该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依法具有法律约束力。
同时,一审法院认定刘某提供的证据可以证明其在与马某签署遗赠扶养协议后,按照约定履行了对马某生养死葬的义务。故一审法院判决支持了刘某的诉讼请求。
马某家属不服,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二审:马某的真实意思应予尊重
上海二中院经审理认为,人类的衰老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老年痴呆的病程也是如此。本案中,依据现有的医学诊断和病史资料,并不足以认定马某在签署协议时欠缺足够清楚的精神状态和认知水平。结合当时马某亲属在与马某交往中所反映出来的对马某精神状态和认知状况的判断,以及与马某相接触的社会一般人对马某精神状态和认知状况的判断,均难以得出马某缺乏足够清楚的精神状态和认知水平的结论。
对于马某而言,与刘某建立遗赠扶养关系,是其自行为自己安排生前照顾和扶养的人,并处分其死后财产的一种方式,这种法律关系所包含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未超出马某当时的理解和认知范围。且马某所从事的签署遗赠扶养协议的行为是双务法律行为,并非只是其单务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本身并未对马某具有不利性。故上海二中院确认《遗赠扶养协议》反映了马某与刘某的真实意思表示,内容未违反法律规定,也不影响他人权利义务,具有法律约束力。
刘某在与马某共同生活期间,尽到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赡养,并在马某死后为其操办后事,已履行了《遗赠扶养协议》约定的义务。
综上,上海二中院判决驳回马某亲属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此前报道
年过8旬的上海老人马某
突然做出一个
让亲戚邻居都无法理解的决定
他将自己的全部遗产
留给了楼下水果摊店主
老先生是一名退休工人
老伴去世后
留下他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
相依为命
老先生没什么朋友
唯独喜欢小孩儿
有时会买些零食给小区的孩子们
他常在家门口溜达
渐渐地就跟开水果摊的小游一家熟悉起来
小游,35岁,河南人
几年前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来上海卖水果
一家人住在水果摊旁边的简易棚里
老先生每天没事
就去他水果店里坐一会儿
小游也经常给老人帮些小忙
当老人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在家中猝死时
他半夜打着手电筒
上门去找小游求助
老先生儿子从追悼会到落葬
没有一个亲戚出现过
全是小游陪伴老人办葬事
后来又有一次
老人在家中摔倒昏迷不醒
是小游发现把他送进医院
给老人的亲戚打了电话
都说走不开
那段时间
小游白天看店
晚上就去医院陪夜
直到老人恢复出院
那次出院后
老先生就下定决心
邀请小游全家搬进来
组成一个特殊的家庭
小游觉得自己被命运眷顾了
但老人反而说
遇见了小游这样的人
是自己运气好
他们双方都觉得
自己收到了生活的馈赠
2017年
老人带着小游到上海普陀公证处
办理了意定监护
决定把自己的晚年和遗产
都托付给小游
他们之间“陌生的亲情”获得了法律的保护
小科普:意定监护,是指成年人在意识清醒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定临终监护人处理后事。
老先生说
自己已经88岁了
日子看得到头
他将来的身后事就全部交给小游来操办了
2021年12月31日
老人去世
老人的妹妹等家属对遗产分配提出异议
双方对簿公堂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自东方网、上海二中院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