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的武王墩墓,是战国晚期的楚国王级墓葬。考古人员近期在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保护清理时,发现了两件漆木器残片,而且带有文字。令人惊讶的是,文字是秦国风格,并且明确写明纪年和人物等信息。
近期,在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持续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一片漆木耳杯残片上,发现了秦国风格的文字,这其中的关键词有三个:大官,二十九,以及太后。这些文字向我们透露什么样的信息呢?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二组组长路国权:我们就比较震惊,尤其是主要因为它的文字风格是秦。
考古人员之所以震惊,是因为武王墩墓是一座楚国墓葬,那么秦国风格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可以通过这些关键词,再结合历史记载了解一下。先来看第一个关键词:大官。可以看到,“大官”二字笔画敦厚,且有红漆彩绘,十分明显。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 朱学文:这个“大官”实际上就是负责宫廷膳食的官员。
作为解码历史谜团关键词的“大官”二字,在2010年秦东陵出土的一件漆豆上也曾出现。这件漆豆制作于秦昭襄王八年,铭文记述“相邦薛君造”,印证了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相的等诸多历史,“鸡鸣狗盗”等成语就因孟尝君出走秦国的经历而生。因蕴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这件漆豆被定为一级文物。
在“大官”二字的右下方,还有方框圈起来的4列刻划文字。考古专家初步识读内容为“廿九年 太后詹事丞 向右工师驾 隶臣乘”,字体同样属于秦国风格,“詹事丞”等也指的是秦国官署机构。最为重要的是,“廿九年”“太后”两个关键词,那么第二个关键词,二十九又是什么意思呢?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二组组长 路国权:结合历史事实,就把这件漆器的文字所记载的二十九年,就是秦昭襄王二十九年。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就是公元前278年。这个时间楚国的国王是楚顷襄王,这一年有件大事发生,那就是白起伐郢。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到陈,今天的河南淮阳。那么第三个关键词:太后两个字又代表着什么呢?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二组组长 路国权:这个太后,按照文献记载,很可能就是秦昭襄王时期的宣太后,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芈八子。
说到宣太后 芈八子,看过电视剧《芈月传》应该了解,她就是芈月的历史原型。秦昭襄王是她的儿子,昭襄王在位50多年,宣太后辅佐近40年。战国晚期的时候,秦国发展壮大,宣太后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二组组长 路国权:这件器物做好之后,就在秦国一直使用,它的最大价值我觉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墓葬年代的上限。
漆木器残片上的信息,给考古专家进行墓葬断代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之前大家推测,武王墩墓的墓主人很可能是楚考烈王。他和秦昭襄王以及宣太后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简单地用现代的习俗概括,楚国的考烈王是秦昭襄王的女婿,宣太后的孙女婿。而考烈王还是太子时,曾在秦国做了近十年的人质,可以说他和秦国的关系很密切。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二组组长 路国权:在战国中晚期,楚国和秦国既有战争同时也有密切的交流。这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晚期秦和楚两国交往的一个实物的证据,秦和楚也在文化层面上在走向统一,武王墩墓就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
历史应该是严谨的,所以需要不断印证和补充,考古证据就是一种有力的印证和补充方式。眼下的考古发现,不仅给考古专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信息,也似乎让我们脑海中遥不可及的历史画面,一下子与现实对应上了。期待随着武王墩墓的发掘,有更多的历史被看见。
咱们安徽的这座武王墩,可真是个大宝库,我们期待更多的宝贝,能发掘出来,震惊世人。
安徽经视记者凌春雨 郑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