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杜安琪):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河南信阳一老人突然连蹦带跳冲上马路,拦截婚礼车队索要红包和香烟,称要“沾喜气”,所幸司机及时踩刹车未造成事故。此前,还有当地网友拍到,多名老人聚集在婚宴酒店门口“蹲守”,拦截婚车索要财物,没有红包就不肯离开。
据报道,我国一些地方有向新人讨要喜糖、红绳和香烟的风俗,是为了“图个吉利”。但是,现在有些人直接围住婚车索要大额钱财,甚至直接出示二维码要求转账。这被一些网友质疑是借结婚礼俗的名义敲诈勒索。
“拦婚车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增加婚礼的喜庆程度、热闹程度,是沾新人喜气的一种方式。”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陈晶环向央视网《新闻+》记者解释,“在一些婚俗活动盛行、对传统文化比较重视的地方,拦婚车的行为是比较多的。”
但是,这种具有强烈仪式性、象征性的礼俗,在一些人眼中却变成了有利可图的活动。陈晶环分析:“婚礼期间,新人及其家人对讨要红包都有更包容的态度,往往会选择给钱来避免节外生枝,以息事宁人的态度保证婚礼的正常进行,因此让一些人有机可乘。”
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多年,陈晶环认为拦婚车的人大致有两种情况。“一些人纯粹是占便宜的心理,想多要点红包,但是没想到会影响正常的婚礼秩序。”而另一些人则完全是恶意的,“他们可能完全不认识结婚新人,只是借由别人结婚的机会进行敲诈勒索,本质上就是在礼俗的外衣下从事一些不法行为。”
拦婚车“讨喜”与恶意敲诈勒索的边界在哪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民商法教研室主任陈磊分析:“讨喜钱本来是讨个吉利欢喜,但若是‘讨喜’的目的不在于‘喜’,而在于‘钱’,明显具有占有他人财物的非法目的,那就触犯了法律,更背离了祝福新人的初衷。”
陈磊认为,在认定拦婚车的人存在恶意与否时,首先应关注其是不是在有组织地开展“专业喜闹”或者“职业要红包”。“比如有公安机关侦查发现,有人在一年内甚至一个月内多次讨红包,不是偶尔碰见婚礼才讨要的,这可能就是一种有组织的违法行为。”另外,也可以关注讨要财物的金额。“在要红包的过程中,有些人明显不是以讨喜为目的。比如直接拿出二维码要求转账,转了一次两次还不满足,那就变质变味了。”
陈磊指出,通过威胁或者变相胁迫的方式索要红包,已经属于敲诈勒索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以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如果索要红包、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尽管数额较小但是多次敲诈勒索的,那就触犯了《刑法》,可能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如果结婚新人遇到恶意拦婚车的情况,陈磊建议先拨打110报警电话。同时,请亲朋好友暂时拉开拦截人,让婚车先去办正事,后面的事交给警察同志处理。不要与其发生过多的肢体冲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对待那些恶意拦婚车索要财物、妄图不劳而获的人,尤其是对以讨喜钱之名行敲诈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陈磊认为执法机关应当加大惩治力度,一经查明核实,应严肃查处。同时,社区、街道、基层组织应加强预防规范和整治惩处相结合,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倡导公序良俗:必要时,还可以对行为人及其家属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家属积极引导和监护。破除拦截婚车陋习,需要执法机关、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协同参与、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