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广州5月9日电(记者李炫辰、霍加冕)距离端午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李保安龙舟厂的工人们正马不解鞍地制作着要参加比赛的龙舟。在木屑、尘土飞扬的龙舟厂内,88岁高龄的厂长李保安正沿着一艘近32米长的龙舟来回踱步,认真地检查着龙舟上的每一个细节,眼里尽是对这份事业的痴迷和热爱。
正在检查龙舟的李保安。新华社记者 李炫辰 摄
李保安个子不高,步伐缓慢,稀疏的头发已经花白,可每当讲起自己与龙舟66年来的故事时,他炯炯有神的目光和滔滔不绝的话语,仿佛还是一个充满干劲的少年,让人忘了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从亲手打造第一艘传统龙舟起,李保安始终坚持以诚立业、守信经营、诚信传家的理念,严把龙舟每个制作环节的细节质量,让“三水李保安造”成为珠三角地区龙舟制造界大名鼎鼎的“金字招牌”。
近日,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的2023年全国“诚信之星”名单里,李保安赫然在列,他也是广东省首位入选这个奖项的代表。
“不好意思,我们现在工期太紧,暂时不能接单了……”正在厂里忙着为新船固定龙脊时,李保安的小儿子李显坤又婉拒了一张龙舟订单。今年88岁的李保安已退居二线,由四个儿子接棒,传承他积累一生的“造龙”技艺,他则每天到厂里监督指导。
李保安的厂子,今年上半年已经接到超过30张龙舟订单,但为了确保每个造龙环节的质量过硬,最终只接下了13张订单,全部都要赶在端午节前交到客户手上。刚刚装上龙头的一艘50人龙舟,是龙舟厂用20天加班加点才做好的成果。
李保安龙舟厂内两艘即将完工的50人龙舟。新华社记者 霍加冕 摄
“记住,宁愿少做十条,不可做差一条,一旦做差了,信誉就坏了,佛山人要‘牙齿当金使’!”李保安不断对做船的后辈们叮嘱道。“再来订单,也不接了。假如强行接订单,就会影响船的质量。”
1959年,22岁的李保安进入三水区国营造船厂,成为一名造船师傅。机缘巧合,李保安接触到了龙舟的制作。造一艘龙舟并非易事,选木、裁板、抛光、组装……一道道繁琐的工序考验着龙舟师傅的功力和心思,其中的艰苦外行人难以知晓。通过多方学习与实践,李保安逐渐掌握龙舟制作技术,并凭借自己之前造船的经验,对龙舟的长宽高比例、流线型弧度、吃水深度等细节建立起一套独有的调校标准。从他手上打造出来的龙舟,也从小型的5人龙舟、8人龙舟、10人龙舟,慢慢升级到大型的50人龙舟、80人龙舟。
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是李保安一直坚持的龙舟制造理念。多年来,李保安坚持采用难度更大、工时更长的传统榫卯结构制造龙舟,提升整艘船的稳定性和拉扯力。哪怕是船身上的小钉子,李保安也追求极致,为最大限度的减少钉子对龙舟船体的影响,他自己设计并制造了专用三角扁钉。不仅如此,每次造船前,李保安都会先问清楚“扒丁”们的身高体重,并根据赛事特点对龙舟进行“量身定做”。
正是因为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细节的“执拗”,李保安造出的龙舟质量过硬,又轻又快,受到了大量龙舟选手、爱好者的青睐。
“保安叔的龙舟厂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这些订船的客户可以随时过来观摩每个制作环节,提出调整方案也能随时修改。”三水区西江开心龙舟俱乐部负责人崔洪全说。作为李保安龙舟厂的十年的老客户,崔洪全回忆说,十年前到南海、顺德一带参加龙舟赛事时,发现过半参赛龙舟都印着“三水李保安造”,于是找李保安订做了一条龙舟。后来,崔洪全所在的俱乐部作为业余爱好者队伍参赛,使用这艘龙舟竟在一场国际龙舟大赛上夺得了名次。
如今,李保安造的龙舟依然在各大赛事上屡创佳绩,龙舟厂里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客户赠送的锦旗。
为龙舟奉献了一生的李保安,也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非遗技艺。龙舟厂每个月都会迎来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身体硬朗的李保安经常主动担当解说员的角色,积极弘扬三水龙舟文化。他还受佛山市博物馆委托,花费巨大心血,将近600年历史的“盐步老龙”进行1:3的复制,即将在博物馆展出。
由于工期紧张,李保安的长孙李锦标周末都回到厂里帮忙。李锦标说:“爷爷的心愿是做一艘全世界最长的百人龙舟。我希望未来能和爷爷一起完成这个心愿,把爷爷倾尽一生打拼下来的诚信精神、龙舟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