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都并不陌生且都有发生过
即耳朵嗡嗡作响
一般都只是一些偶发症状
不过,这一令人不适的症状
却整整折磨了张女士十多年
令她痛苦不堪
张女士今年64岁,最近这十多年,她一直在痛苦中度过,耳鸣已然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不同于一般短暂的耳鸣,张女士的耳鸣,是有节奏的“咚咚咚”和心跳同频,这一声音在她的右耳深处回荡,使得她坐立不安,尤其是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时候,耳鸣的声音从心脏直达鼓膜。
张女士自己也在不断地琢磨
怎么才能缓解耳鸣?
经过各种尝试后,张女士发现,只要按住自己脖子一侧的动脉血管,耳鸣的声音就会“消失”。
十多年来,张女士在多家医院就诊,从耳鼻喉科到神经内科,再到心理科,用了不少药,但病症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一个月前,因照顾骨折的母亲,疲劳过度,张女士的耳鸣症状变得愈发严重,耳朵里发出“像救护车一样呜呜的”声音,这下把张女士吓坏了。
张女士认为,这绝对不是简单的耳鸣问题了,于是她来到瑞金医院。
神经外科朱军医生仔细分析了张女士的病史资料,经过问诊后锁定了诊断方向——搏动性耳鸣(即随着脉搏的跳动而产生的耳鸣)。
住院后的脑血管造影证实,张女士的耳鸣根源确实是由颅内静脉窦的特殊病变所致。通俗地说,就是张女士颅内的一处血管发生了狭窄。
就好像一条河流陡然变窄,水流随之湍急且发出巨大的响声。
在耳朵周围,挨着头部的一些大血管一旦出现异常狭窄,流经这里的血液会变得湍急,因为靠近耳道,患者就会听见“咚咚”的声音,从而产生耳鸣。
血流的主要动力是心脏的搏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女士会在耳鸣时听到的声音总是和心跳节律相同。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只要按住脖子一侧的血管,声音就会从耳朵里“消失”了。
(图:在患者横窦和乙状窦交界处存在明显静脉管腔狭窄,狭窄近心端发现有两个明显血管憩室,凸向周围颅骨。)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治疗也就水到渠成
面对张女士复杂的颅内静脉窦病变问题——包括“双侧乙状窦憩室”和“横窦乙状窦交界狭窄”,瑞金医院神经外科血管介入团队精心设计了一套针对性的微创静脉血管介入治疗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们建立了一条从患者大腿根部的股静脉到颅内颈内静脉超过一米的治疗通路。通过此通道,置入支架支撑狭窄的静脉窦;同时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成功闭塞了两个乙状窦憩室。手术有效消除了静脉血流的涡旋现象,并阻断了血流声的传导。
手术顺利完成,当张女士从麻醉中苏醒过来,她不敢相信,困扰自己十多年的右耳“嗡嗡”声已然消失,感叹道,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医生提醒
如果耳鸣的声音具有明显的节奏感,身体姿势改变、活动量增加或情绪变化时,耳鸣声音的强度会发生变化,应该高度怀疑是血管因素,及时就医。
转自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