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成都市场监管公布的外卖餐饮巡查视频显示,一家评分高达4.7的螺蛳粉外卖店,工作人员在巡查中不仅发现店内环境杂乱、食材新鲜度堪忧,还在柜子中查出专门给螺蛳粉加臭的加臭剂、食品添加剂等,目前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对涉事企业涉嫌违法行为立案调查。
据报道,这家被查的螺蛳粉店在外卖平台评分高达4.7分,月销量达到4000多份。然而,螺蛳粉的汤不是用螺蛳煮的,而是加了香精,软烂到脱骨的卤猪蹄,不知是哪天做出来的,冷冻到都快“变异”了,还有不知是什么成分的臭酱,看得人几欲作呕。
▲图源:成都市场监管
所谓“加臭剂”,顾名思义就是给食物增加异味的添加剂,一般来说,正常食物去除异味还来不及,不会故意去增加臭味,但是螺蛳粉显然是比较特殊的。螺蛳粉就是以臭闻名,越臭越火的地方特色小吃,跟臭豆腐一样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很多一开始拒绝的人,到后来都吃得欲罢不能。
社交平台上有很多关于螺蛳粉的段子,都是拿“越臭越上头”来玩梗,以至于“臭”这种独特的口感,已经成为螺蛳粉的一个显著标签,也成为很多螺蛳粉商家用以宣传的卖点,可以说,螺蛳粉成为网红小吃,这份“臭味”功不可没。
但是,螺蛳粉的臭并不是真正的臭味,而是因为添加了经过发酵处理的酸笋而形成的独特的酸臭味。据科普,酸笋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的醇类和酚类的物质,虽然含量很低,但却能形成复杂的风味,这种自然形成的“酸臭味”,是很难用添加剂还原的。
虽然,对食品添加剂不必“谈虎色变”,合法合规地使用添加剂,也能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帮助食物防腐保鲜,但是,耐人寻味的是螺蛳粉使用加臭剂的背后意图。因为,只要正常地用正确的原料去制作,螺蛳粉天然就会有“酸臭味”,何必要再“加臭”?有一种可能是,商家为了让螺蛳粉更臭一些,味道更浓郁一些,给消费者一种“足料”的错觉;还有另一种可能,是商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用了不那么正宗的原料,做不出螺蛳粉真正的味道,只能用“加臭剂”来加点“科技和狠活”。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对消费者的欺骗,如果是后者的话,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为了销量,如此不顾卫生和安全,洞穿底线以身试法,当然应该得到法律的严惩。
这则新闻爆出后,很多网友哀叹,“不会连螺蛳粉也要塌房了吧!”多家螺蛳粉厂家站出来发声,回应称自家的螺蛳粉没有加臭剂,产品质量有保障,还有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为证。
▲图源:网络截图
目前,给螺蛳粉添加加臭剂这一行为,的确是成都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外卖行业的个别现象,并不能据此认为,整个螺蛳粉行业都是这样,也不能简单就说,螺蛳粉塌房了。但是,该商家使用的螺蛳粉加臭酱,目前在电商平台上仍有售卖,一袋加臭酱可以给500碗螺蛳粉“加臭”,可见,这种来路不明的添加剂,的确是该行业必须直面并清除的安全隐患,线上线下都应立刻下架清除,别让害群之马毁了整个行业。
▲图源:网络截图
广西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柳州螺蛳粉(修订)》早已正式实施,什么该加什么不该加,怎么做才正宗安全,各项标准都清清楚楚,就是为了规范产品市场,提升地方小吃的品牌效应,所以更加不能容忍这种乱添乱做,无视安全的行为。严守食品安全底线,确保口味和品质,螺蛳粉这样的地方特色小吃,才能香飘万里,而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商家,只会臭名远扬,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