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山茶花,
咱们昆明人算得上见多识广了,
从公园到绿化带,
从稀有品种到景观花,
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不过,
在西山区卧云山的黄文仲茶花园,
有5株稀奇的山茶,
一棵树能开出万朵花,
让昆明人都大呼罕见!
一棵树开出上万朵茶花
昆明人惊呼太少见
眼前的5棵山茶树,平均高度达到7米,桃红色的花朵如瀑布般开满了整棵树。如此树形和花量,让看惯山茶的昆明人都惊呼少见。
游客:“我们专门来看‘万朵茶’,非常漂亮,很少见过这么大体量的,很少见。”
游客:“第一次见一棵树开这么多花的,成千上万,数不清了。”
游客:“花朵比较小,我们以前没见过,感觉很震撼,感觉满山都是。”
茶花爱好者 黄文仲:“我每年都数,一年数几次,数不清,它从头年10月份就开始见花,一直到次年4月初才全部开完,能开6个月,半年都有花,这种情况怎么数?”
一棵树到底开了多少朵花,从养花人到赏花人谁也数不清。这几株山茶种植在昆明西山区卧云山的黄文仲茶花园,这里是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的茶花育种基地之一。花园创办人,84岁的黄文仲就是种花人。
茶花爱好者 黄文仲:“这种茶花树在我们这里培育了整整27年,最初来的时候只有10多厘米高。”
黄文仲介绍,这5株山茶是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在昆明本土化培育。经过27年的细心呵护,长势喜人。近年来,因独特的树形和巨大的开花量,逐渐为公众知晓。
茶花爱好者 黄文仲:“前十多年大家习惯称它为‘茶花柱’,因为树体像个柱子一样,但是最近这几年,好多人来看了,觉得一棵树开这么多花,又给它取名叫‘万朵花’,究竟叫什么名字,没确定呢。”
之所以少见,除了品种之外,繁殖和培育技术有难度,也是原因之一。
记者:“有没有想过应用到城市景观呢?”
黄文仲:“暂时没有,因为过去这种繁殖技术没有真正解决。”
黄文仲介绍,这种山茶的繁殖技术在近几年才得到突破,但生长周期长的问题,还需继续探索研究。
黄文仲:“这棵茶花已经足足5年了,从一片叶子变成一棵茶树,只需要三个多月,但是要养到开花,也就是说开始生育繁殖,起码要5年,正是因为这样,就制约了进一步的推广。”
但黄老相信,
总有一日,
这份罕见的美丽将走进千家万户。
其实,
黄老先生是咱们都市频道的老朋友了。
2023年都市频道推出的纪录片
《云上花开》中,
黄老先生就曾与大家见过面。
84岁“茶花翁”
和他的30万株茶花
茶花爱好者 黄文仲:“我是半个云南人,对云南的茶花特别喜欢,所以我觉得把中外科学家共同培育出的新的云南茶花品种,作为重点来培育。”
黄老先生是四川人,今年84岁,一生挚爱茶花。55岁从中医岗位退休以后,他在昆明租下两百多亩地,开始种植山茶。
茶花爱好者 黄文仲:“每天7点半左右,我就出发到这个基地,浇水、种植各个环节,如果不亲自实践,就在那拍脑袋指挥工人,茶花是不好养的。”
记者:“27年前,你有多少茶花?”
茶花爱好者 黄文仲:“当时大概就一千多株吧,现在有30万株,世界名贵茶花、中国名贵茶花、云南名贵茶花。”
27年来,黄老先生一路摸索,引进、驯化、扩繁国内外茶花品种200多个,30余万株,被人称为"茶花翁"。如今,黄文仲茶花园已经成为云南重要的茶花种质资源收集和繁育基地。
山茶生长缓慢,一年只开一季花,一个果荚里只有两到三粒种子,育种工作格外困难。黄文仲多年积累的茶花育种和养护经验,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认可。
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蔡艳飞:“黄老先生这个茶花园是我们做育种的天然种质资源库,我们就从这里做杂交。”
茶花爱好者 黄文仲:“我是一个典型的花农,就种种茶花,只是我喜欢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来我们这里的茶花专家学习,虚心向他们请教,所以我现在进步还是比较快,因此这些茶花在我手里,这27年来养得还是比较好。”
如今,黄老先生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能像几年前一样事必躬亲,但却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茶花爱好者 黄文仲:“开始就没有想到这些,开始就是想着老了,过一下晚年生活,慢慢地,兴趣爱好随着时间推移,就职业化了,再几年后,就推向事业的高度了,比如我们这10年的工作就是有重点地针对外国引进的世界名贵茶花,加大对它们学习、分析、认识的深度,只要是好东西,不管来自哪里,都是用来美化生活的。”
记者:马宁 胡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