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后,不少市民朋友陆陆续续返程了,不论是自驾还是乘坐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有一个细节,一定要注意,关乎健康和生命!
市民从四川驾车返深
开到广西半路晕倒急救
市民李女士一家人2月15号从四川驾车返深,没想到这段旅途却把她送进了医院。
李女士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当天早上6点从四川出发,近1500公里的路,以往只要20个小时,这一次足足开了40个多小时。路上一直塞车不好找厕所,所以李女士也不太敢喝水。
李女士 市民
我们在路上遇上交通拥堵,车辆行驶不动,就想下车上个洗手间。下车后我伸了个懒腰,突然就开始胸闷、头晕,一下子就晕倒了,后来女婿帮我掐人中才醒过来。
李女士醒来后,也没太在意,以为是没怎么吃东西导致的。可是过了两个多小时,李女士又再次晕倒了,李女士的家人才感到不对劲,赶紧将她送到了附近的医院。在广西当地的医院治疗平稳后,李女士回到了宝安人民医院住院继续治疗。
李元广 副主任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给她做了静脉彩超,确诊是下肢静脉血栓。然后经过抗凝血治疗。目前症状改善,等待48小时后,异常指标逐步恢复正常,没有异常就可以出院了。
李医生说像李女士的病情还不算最严重,他们以前还收治过下车后心跳骤停,直接送进ICU抢救的。
医生指出,这种疾病常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而肺栓塞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另外,据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消息,近期,该医院急诊接诊了2位因在院外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而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两名患者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人返深均乘坐了长时间的汽车,下车时突发晕厥,继而呼吸心跳骤停。
不仅是深圳,长时间坐车导致“肺栓塞”进急诊的案例,近期在多个城市出现,一旦发病,极其凶险!记者从东莞多家医疗机构了解到,在近期春节假期后返工路途中,也出现了多名因为长时间坐车导致急性肺栓塞的患者,有三人不幸身亡,连续坐车时间都在20至30小时。
47岁女工刚下长途车昏倒
医生全力抢救无力回天
2月17日,正月初八上午,47岁的敖女士在乘坐了20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后,从贵州遵义老家赶到东莞市厚街镇。下车后没走多远,她突然晕厥,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同行的老乡迅速拨打120。
厚街医院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她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医护人员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同时,马上把她转运回医院急诊科,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一系列抢救措施。26分钟后,她恢复心跳,但血氧低,心跳不稳定,心跳仍反复停止。
医院全力救治,在心肺复苏仪、呼吸机辅助下为她做介入治疗。但患者一直深度昏迷,难以逆转。2月20日上午,从贵州老家赶到东莞的敖女士丈夫决定将其转运回老家。2月21日,敖女士确认死亡。敖女士生前在厚街镇一家工厂打工,她匆匆赶回来上班,没想到却成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肺栓塞一旦发病极其凶险
相比之下,56岁的女工刘女士要幸运一些。
2月19日上午8时许,她坐了12小时的汽车从湖南永州回到东莞市高埗镇,刚下车就晕厥,高埗医院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迅速把她转送到了东莞市人民医院。
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救治。目前,刘女士已经脱离呼吸机成功拔管,神志苏醒,恢复良好,不日将转出急诊ICU到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肺栓塞”是如何形成的?
医生介绍,肺栓塞是指体循环的各种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全球每37秒就有一人死于肺栓塞。
这种疾病常被形象地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坐经济舱的人群,活动空间小,血液都淤积在下肢静脉系统。再加上觉得上厕所不方便,会故意减少饮水,使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这些都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长时间久坐后,患者突然站立或行走,血栓就有可能脱落并导致肺动脉栓塞。长途坐飞机会引发经济舱综合征,长时间坐火车、轿车、打麻将、玩电脑、伏案写作等,也会因下肢长时间静止不动而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发生后,肺的换气功能严重受限,血氧下降,同时伴有右心系统压力增高。患者可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症,甚至晕厥、咯血。部分患者可能有抽搐和昏迷等脑缺氧症状。如果出现大的动脉栓塞,患者就可能突然死亡。
“经济舱综合征”重在预防
经济舱综合征重在预防,医生提醒:
长时间坐车后,一旦有胸闷,气短不适症状,应尽早就医。
长时间坐车、坐飞机,一定要注意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频率,建议至少半小时活动一次,适当对小腿进行按摩,尽可能多喝一点水。
近期返程市民较多
发生肺栓塞的风险较高
请大家广泛转发
一路平安
第一现场、壹深圳客户端记者丨任小蕾
部分综合丨广州日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