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2024-02-12 07:48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本文转载自央视新闻客户端,原文发布于2024年2月11日,原标题为《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龙作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文化符号,始终活跃在人们的信仰、艺术、建筑乃至日常生活中。自古以来,“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祥瑞之兽”,中华儿女都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龙也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奋进的一种民族认同符号。然而,龙文化的影响并未止步于历史长河。在现代社会,龙的精神内涵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今天,我们要从时代新视角,跨越大江南北,融通历史未来,找寻龙文化的内涵。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想要探寻龙的起源,考古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线索。我们现在就在中国考古博物馆,接下来让我们沿着这条时空隧道,在历史长河中探寻龙从何而来。

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龙的形象最早出现哪里?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的形象,出现在距今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这条石堆龙长度是19.7米,龙身是由红褐色的石块有规律地堆砌而成,据推测这里是部落先民们用于集会祭祀的图腾龙神。

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时间来到距今5000年前,在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龙,也被大家形象地称为“C形龙”。它姿态优美,集合了鹿眼、蛇身、猪鼻、马鬃等动物特征。龙背上有一圆孔,穿上线吊起来,首尾等高能够保持平衡。古人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巧的技艺呢?这个问题和玉龙本身一样令人着迷。

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而就在我们所在的考古博物馆里,还有一条由2000多块绿松石拼接而成的龙,出土于距今约3700年到360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每片绿松石的厚度仅仅1毫米左右,菱形的主纹象征着鳞片遍布全身,绿松石龙的中间还有一只铜铃,据推测这件文物可能是用于祭祀,是一面龙旗。《诗经》有云,“龙旗阳阳,和铃央央”,讲的就是祭祀的时候,龙旗随风飘扬、铜铃叮当作响的场景。

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几千年来,从良渚到二里头,从红山到三星堆,龙的外形在演变,我们总能在龙的身上找到现实中的蛇、鹿、猪、鸟这些动物的元素。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龙这种动物呢?我们请专家来介绍一下。

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动物考古学专家 吕鹏:从动物考古而言,我们其实并没有发现龙这种动物,但是我们从考古遗址当中都发现过龙的动物原型。我们的中国龙其实就是以这些动物原型为基础,并且集合了植物、自然现象等等形成的这样一个神格化的复合体。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和动物原型上的分歧,就代表了不同时空先民在创造龙的过程中是各有侧重的。历经数千年,中国龙的形象或者体态是变化无穷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就代表了多元一体文化的融合共生。

  至信如时 千年赓续

  考古学家认为,中华龙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时代以单一动物为原型的龙纹,龙山时代以鳄鱼、蛇纹为主体兼容一两种动物特征的龙纹,到了夏商时期,是以鳄、蛇为主体兼容鱼、虎、鹿、鸟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由此可见,中华龙的形象,集合了诸多动物形象于一体,整个演变过程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而集多物之长凝聚而成的龙的形象,也正符合东汉时期《说文解字》中对龙的解释,叫作“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春分,秋分,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节气,它们和龙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在河南濮阳距今6000年的西水坡遗址,有一组用蚌壳精心摆放的龙虎图案。大家可以看到,这条蚌塑龙的龙首高昂,曲颈弓身,状似腾飞。那在当时为什么要这样放置一龙一虎呢?

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答案就藏在我们考古博物馆的星空顶里,当我们抬头仰望看见群星灿烂,古人就用丰富的想象,将天上的星星按照方位分成四只神兽,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苍龙和白虎的方位、角度与河南蚌塑龙完全对应。古人关于星空的想象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中国人关于龙的想象,并没有停留在星空和祭祀。遥想远古时期的一个黄昏,太阳从西边落下,古人在东方的地平线上看到了这颗代表龙角的星星,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接下来就可以准备开始耕种了。那古人是如何与时间达成这样的默契呢?我们来听一下专家的解读。

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这个天象就是一个标准的天象,叫作见龙在田,那么民间的农谚来描述这个天象就是龙抬头。今年你看到的二月二是龙抬头,10年以后还是这个样子,100年以后仍然是这个样子,时间是最讲诚信的,也就是古书上讲的至信如时。我们跟时间没有约定,但是它从来不会欺骗我们,四季的循环也是这样,春秋代序,该冷的时候就冷了,该暖的时候又暖,年年如此,从来不会违背这个规律。人们就通过这样的一种观象授时的活动,或者说人们的生活的经验就悟到了时间为信,并且把信作为道德的最核心的内涵去修养人,那么就建立起来了文明。

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还发现了一座距今4000年的古观象台,也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观象台。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排列着13根土柱,古人利用土柱之间的缝隙,来观测和记录日月星辰的变化,推测春夏秋冬的更替,实现天人之间的对话。

龙从何而来?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

  同样也是在陶寺遗址,龙的形象出现在这个直径40.7厘米的大陶盘上,龙口含着一条像农作物的穗状物。龙的出现预示着丰收,龙的天象指导着农时,几千年前先民们的精神世界就这样和农业生产结合在了一起。

  无论是脚踏实地耕种,还是仰望星空浪漫,龙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融合、传播的历史,龙所代表的勇敢奋进、自强不息早已深深地植入每一个龙的传人心中。

  (总台央视记者 杨阳 郑怡哲 田云华 张芸 孔冰冰)


[责任编辑:许莹莹]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平凡岗位的劳动者们,以不凡的坚守与创造,诠释着劳动的力量。从今年3月开始,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分公司2170队2400多名物探工人,挺进昆仑山中,克服山高崖陡、高原缺氧、天气多变等困难,在昆仑山中为国家找油找气。
03
荣昌“卤鹅”带火假期
03
当日,由中铁四局承建的西渝高铁康渝段刘家坝隧道顺利贯通,为全线如期建成通车奠定基础。
03
当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迎来皇家加勒比邮轮“海洋赞礼”号、东方邮轮“梦想”号和大洋邮轮“芮吉塔”号三艘国际邮轮同时停靠,这也是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复航以来的首次“三船同靠”。
02
当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第十九次军营开放活动在氹仔营区拉开序幕。当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第十九次军营开放活动在氹仔营区拉开序幕。当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第十九次军营开放活动在氹仔营区拉开序幕。
02
从今年5月1日起,四川省平武县虎牙藏族乡的土地梁高山杜鹃花海和大龙口瀑布、云海雪山对游客开放。从今年5月1日起,四川省平武县虎牙藏族乡的土地梁高山杜鹃花海和大龙口瀑布、云海雪山对游客开放。
02
在陕西省韩城市的黄河岸边,有一座建在悬崖上的水文站——龙门水文站。西临陕西韩城,东临山西河津,一条钢索缆道牵引在晋陕峡谷间,这是龙门水文站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美容美发市场的需求持续增长。五一劳动节之际,记者聚焦美容美发行业,看几位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如何绽放光彩。
01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消息,4月30日至5月5日,上海景观照明开启重大活动模式,营造欢乐祥和节日氛围,向劳动者致敬。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消息,4月30日至5月5日,上海景观照明开启重大活动模式,营造欢乐祥和节日氛围,向劳动者致敬。
01
当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海域,我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伏电站项目——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30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