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装备行业唯一女总工程师,她让中国高铁“飞”起来!

2024-01-24 19:00来源: 中国妇女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梁建英的名字赫然在列,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我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女总工程师,她不断刷新“中国速度”。

高铁装备行业唯一女总工程师,她让中国高铁“飞”起来!

  梁建英 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曾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

  29年来,梁建英坚守高铁研发一线,带领团队攻克高速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一次次刷新“中国速度”,助力中国高铁成为亮丽的“国家名片”。

  自主创新,

  让“中国速度”震惊世界

  2004年是我国高速列车发展的元年。这一年,国家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基本方针,正式拉开发展高速铁路的大幕。

  当时,技术研发人员都很兴奋,“兴奋过后,压力就像一座山。”梁建英说,中国高速动车组,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她深刻地认识到,产品可以买来,但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

高铁装备行业唯一女总工程师,她让中国高铁“飞”起来!

  2006年,中车四方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梁建英担任项目主任设计师,第一次亲手设计高速列车。她带领研发团队从关键技术研究到方案设计,从仿真分析到试验验证,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2007年12月,梁建英团队成功突破空气动力学、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等关键技术,国内首列时速300-350公里动车组成功问世。

  2008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全面自主创新,研发CRH380A高速动车组。梁建英再挑大梁,担任主任设计师。CRH380A最高设计时速达380公里,是当时世界设计运行时速最高的动车组。这个速度等级,世界上也没有先例可循。

  为了摸透动车组在高速运行条件下的动态行为、性能和规律,梁建英带领团队开展海量的科学研究试验。每天凌晨四点开始准备,白天跟车十多个小时,晚上还要整理当天试验数据,制定第二天的试验方案,没睡过一个饱觉。

  一次线路试验,列车停在野外,梁建英跳下车检查车辆状态。由于连日劳累,就在弯下身体查看车轮时,她的腰突然无法动弹。为了不耽搁进度,她坚持“必须看到试验结果”,忍着疼痛等到第二天凌晨试验结果出炉,与试验人员沟通,提出试验改进方案。

高铁装备行业唯一女总工程师,她让中国高铁“飞”起来!

  在梁建英的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广袤的国土、巨大的客流量、复杂的地貌,国家的支持、旅客的期盼,你不做到世界最好,对不起国家和时代。”

  就这样,她带领团队在京津、武广、郑西高速铁路完成了累计长达两年的线路试验,历经450多项仿真计算,1050多项地面试验,2800多项线路试验。2010年,CRH380A成功问世。同年12月,在京沪高铁先导段,CRH380A跑出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中国速度”震惊世界!

  攀登新高,

  “复兴号”树立新标杆

  2013年,“复兴号”动车组研发项目启动,梁建英瞄准了高速列车技术的新高峰。为了拿出性能最佳的车头,她们设计了46个概念头型,从中反复比选,实施了23个工业设计方案,再遴选出7个头型,进行海量的仿真计算和试验,当最终方案出炉时,车头的数据打印成A4纸足足堆了1米多高。

高铁装备行业唯一女总工程师,她让中国高铁“飞”起来!

  当时CRH380A动车组车厢内的噪音指标已经非常优异,比国外动车组都要低。梁建英团队定下目标,要在“和谐号”的基础上再降低3分贝以上。在有限的空间和重量的约束下,哪怕降低1分贝,也是极大的技术难题。她和团队在实验室进行了长达1年多的试验,光对不同材料和结构的隔音试验就做了3000多次……

  2015年6月,“复兴号”动车组样车下线并开始试验。梁建英和研发团队从铁科院环形试验基地到大同线、哈大线、郑徐线,研发人员跟车跑遍了大江南北,经历了严寒酷暑。每天凌晨五点开始整备,白天跟车试验十多个小时,晚上分析试验数据直到深夜11点,每天留给大家休息的时间不超过六小时。最热的时候,“焖”在四十多度的车厢里试验;最冷的时候,蹲守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雪地里。

  在进行复兴号第一次实车碰撞试验时,梁建英团队已进行了三年艰苦攻关和事无巨细的技术储备,前后进行过上千次仿真计算,大家充满信心,但试验失败了。

  梁建英鼓励研发人员,“技术创新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成功就有失败,关键是要把数据拿回来,我们还可以重来,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下次成功的技术方案。”

高铁装备行业唯一女总工程师,她让中国高铁“飞”起来!

  梁建英带领团队不断观看录像、复盘讨论、倒推分析,最终找到试验成功的关键——列车车钩的设计。经过不断调试,高速列车实车碰撞试验取得成功,被动安全技术顺利应用到复兴号上,碰撞试验得来的宝贵数据成为国家标准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国高速列车的被动安全防护技术实现新突破。

  当“复兴号”震撼问世时,整车阻力降低了12%,噪音降低了4-6dB,平稳性指标达到优级……一项项先进的指标,标注了中国高速列车的新高度。2017年,“复兴号”正式投入运营,并于9月在京沪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高铁有终点,

  技术创新没有终点

  2016年,梁建英和团队把奋斗目标瞄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历时5年自主攻关,历经1680余项仿真计算、4250余项地面台架试验和500余项线路试验,她和团队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2021年7月20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悬浮在轨道之上的高速磁浮列车运行得是否安全、动力足不足,全靠地面上的系统控制。“现在动力芯片全是自主研发!”梁建英说着抬手从左向右一挥,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个个闪烁着灯光的机箱,此起彼伏的灯浪仿佛在争先恐后地说着“我们很行”。

  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梁建英说,自己能走到今天,是赶上了国家高速铁路事业发展的好时机,是机遇让她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是团队让她获得了攻坚克难的力量。“中国高铁发展到今天,不是一人之功,也不是一个系统和一个专业之功,而是这个行业相关的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2023年10月17日,G1137次动车组列车从印尼雅加达哈利姆车站开出,这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中国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中国标准动车组先进成熟的技术再次惊艳世界。

高铁装备行业唯一女总工程师,她让中国高铁“飞”起来!

  “未来,我们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更美好的出行生活。安全、快速、舒适、便捷、智能、绿色的列车,这是每一个轨道交通装备设计师的梦想。”

 

  文/王梓蓉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10月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4
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到河池市宜州区的鱼宜高速公路全长115公里,于2021年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底实现全线半幅贯通。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到河池市宜州区的鱼宜高速公路全长115公里,于2021年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底实现全线半幅贯通。
24
10月23日,游客在江苏南京明孝陵景区石象路观赏秋景(无人机照片)。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
24
车辆准备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边检站(10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来自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以来,截至今年10月22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过9334万人次,车辆累计超过1942万辆次。
23
当日,空中客车公司在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二条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在天津投产。据悉,空客二线项目总占地约30万平方米,包括总装厂房、喷漆机库、最终装配及工作组机库等13个单体建筑。
23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
23
金秋时节,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金黄的稻田、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田园画卷。金秋时节,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金黄的稻田、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田园画卷。
22
时下,新疆和田地区的胡杨迎来最佳观赏期,成片换妆的胡杨林与水天相映,共绘金秋美景。时下,新疆和田地区的胡杨迎来最佳观赏期,成片换妆的胡杨林与水天相映,共绘金秋美景。
22
10月21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棉田中,棉农在固定棉花包。金秋十月,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187万亩棉田迎来采收高峰,雪白的棉海一眼望不到头。金秋十月,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187万亩棉田迎来采收高峰,雪白的棉海一眼望不到头。
22
在太原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继能源站,工作人员检查、记录设备运行情况(10月19日摄)。为应对冷空气影响,山西省太原市于10月19日提前启动供热工作,并通过加强巡检、24小时监控等措施,保障群众温暖舒适过冬。
21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