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的课堂不一般,特别有意思。”
“李老师的马面裙和‘文物’撞衫了。”
……
宁波财经学院的同学们向《我的城市我的家》节目组爆料:学院《文物艺术品概论》的任课老师李幸临,每次上课都会穿一身精致的汉服,其中好几条马面裙上的图案都和“文物”撞衫。李老师仿佛变身成了课堂的活“教具”,浸润式地让学生们感受来自文物的艺术魅力。
今日关注:
和“文物”撞衫,
大学老师变身课堂活“教具”。
为了课堂 准备了20多套汉服
周三晚上6点,
李老师的《文物艺术品概论》准时开课:
“海昏侯墓里出土的青铜错金当卢,
上面的花纹非常精美。”
在打开教案图片后,
有学生抢着说:“李老师,
你这条马面裙上的纹饰,
跟当卢上的好像啊!”
李幸临笑着肯定:
“没错,老师今天穿的马面裙图纹,
设计灵感就来自于这个当卢文物……”
“每一堂课我都是穿着汉服来的,
而且我平时也很注意寻找
印有跟我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文物纹饰
相似的衣服、裙子之类。”
课后的采访中,李老师告诉记者,
除了认真准备课件,
精心购置的20多套汉服
也是她备课内容的一部分。
比如,在讲到南京博物院的
嵌宝石莲纹金盒时,
她配上了这条红底金面的裙子;
讲到唐代的瑞兽葡萄镜时,
她又特地配上了这条墨绿的裙
为了上课的需要,
李幸临还专门去了解了一番
马面裙的“故事”,
并手绘了一份小知识图。
李幸临说,被学生们称为
“行走的文物课”的
这门《文物艺术品概论》,
主打一个“沉浸式”:
“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
中国的传统文化,
真正走近文物、了解文物,
从着装上,带去第一眼的视觉冲击。”
鲜活的课堂
“李幸临老师是一名95后,
授课时间不长,
却很受学生欢迎,
把原本有些枯燥的’文物艺术品’课堂
搞得很鲜活。”
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的叶俊士老师
告诉记者:
“一套又一套汉服是吸引点,
另外李老师也会带着学生们
走进考古现场、走进博物馆
去亲触文物、感知历史,
让理论学习‘活起来’。”
“每次上李老师的课,
她一进教室就会先被她的汉服惊艳。
所以这个十一我去西安逛博物馆,
也特地体验了一下汉服。”
王同学因为这门课对汉服产生了兴趣:
“尤其李老师有几堂课,
穿了跟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汉服马面裙,
我们就更贴切地了解了
文物的艺术魅力所在。”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二年级的
邓同学和陈同学,
已经是第二轮来上李老师的课了:
“每一次听李老师的课代入感都很强,
她对于文物背后故事的讲述,
再加上她精心选配的服饰,
都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文物保护和修复,
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另外,李老师还会和我们一起
探讨文创产品的制作,
探寻传统艺术与实用功能
相结合的途径。
这门课既有审美,又有知识,
还很实用。”
又是别人家的“宝藏”老师“!您有遇到过类似授课方式别具一格,让您印象深刻的老师吗?欢迎评论区互动留言,我们将选取其中一位送上价值100元的宁波牛奶券。
记者:林玲 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