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为印,西泠承古今

2023-11-10 07:29来源: 人民日报
建社120年、享誉海内外,浙江杭州西泠印社——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金石为印,西泠承古今

西泠印社一隅。   西泠印社供图

  120年前,在浙江杭州孤山,4名年轻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由篆刻家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西泠印社。

  如今,西泠印社已成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地标。120年里,西泠印社通过传承与创新,为推动中国传统印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享誉海内外。

  11月10日至15日,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活动将于杭州举行。“本次社庆将汇聚各方嘉宾共贺盛会。”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说。

  印学百年,钩沉悠长文脉

  百年传承,何以常青?

  西泠印社党委副书记、社委会副主任王宏伟的答案是6个字:一批人、一片地。

  社以地名,人以印集。清光绪末年,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人,常在孤山一隅把玩金石、品评篆刻。1904年,四人在孤山上营建西泠印社。1913年,“石鼓篆书第一人”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西泠印社声名渐起,发展至今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

  经孤山路31号拱门,便来到了西泠印社社址。曲径通幽,楹联、匾额、摩崖题刻比比皆是,这里是篆刻爱好者心目中的“印学圣地”,也是西泠印社历史的见证者。

  为了更好赓续文脉,西泠印社于2021年开展孤山保护提升工程。按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彰显文化、厚植底蕴,提升品质、展现形象”的原则,系统解决了全域建筑结构安全和局部构建老化等问题,对汉三老石室和印泉等石质文物进行综合保护,还原地标形象。历时1年,西泠印社于2022年9月正式对外重新开放。

  “西泠印社占地面积仅5亩多,但就因为有了这块地,社员才有了‘根’,国内外社员,都会到孤山开启‘寻根之旅’。”王宏伟介绍,时至今日,西泠印社每年仍会举行春秋雅集以及展览、印学研讨交流会等活动。

  2021年—2022年,依托孤山社址遁庵展厅和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推出社员个人展、地区主题展、印社作品展等特色展览10余场,参与社员来自浙江、福建、安徽等地区。展览期间推出的学术讲座,吸引了大众积极参与,线上直播课程也得到数十万人关注,成为西泠印社对外艺术创作交流的主阵地。

  本次系列活动,5个展览引人注目——西泠印社百廿成果汇报展、社员作品展、社藏捐赠菁华展(2019—2023)、2023海内外印社联展和君匋艺术院藏“丛翠堂四家名印展”。这既是印社120年发展成果的荟萃,也是建社以来几乎所有社员创作面貌的全面展示。

  汇集金石,赓续文化薪火

  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社员800余人。

  作为曾拍摄多部西泠印社纪录片的导演,许继锋认为西泠印社有君子风骨,“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社员们把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捐给社里了。”

  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三老讳字忌日碑”曾经差点流落海外。1921年,日本商人出资购买该石碑。时任社长吴昌硕获悉后,通过捐款筹募买回了石碑。如今,这块石碑保存在孤山社址,吸引着各地篆刻爱好者前来观摩。

  丁辅之捐出自家孤山数峰阁以西的土地,吴隐将遁庵的土地及房屋赠予印社,社员张鲁庵将他毕生收藏的433部历代印谱、1525方历代玺印捐赠印社……目前,西泠印社已有印章、印谱、书画等近2.7万件藏品。如此大规模的藏品,是对“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这一立社宗旨的注脚,也为社员深入学习和研究印学提供了宝贵资源。“印学到现在已不仅仅是一方印章,而是生长为‘大印学’概念——碑版、砖瓦、古陶、货币上的文字,都能成为印学的土壤。”王宏伟介绍。

  走进西泠印社印学图书馆,不少印学相关图书,都由西泠印社主导出版。如《世界图纹与印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两宋金石学与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今年出版的《西泠印社社员名录》,收录了自1904年以来全体社员艺术生平的简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信息。

  “每年,我们都会设置主题,广泛征集相关的论文。优秀论文经过评审、答辩等流程后,才会收集入册。”西泠印社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出版专业丛书,已经成为西泠印社的年度“作业”。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西泠印社积极探索“数字+”新篇章。不仅在官网上展示了5000余件社内藏品,西泠印社还参与浙江大学牵头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其印谱、印章等数字资源被纳入数据库。“这次合作,意味着双方将共同构建中国印学专藏数据库。”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晨说。

  走出国门,弘扬中华文化

  最近,梁章凯有些忙。

  作为西泠印社理事,梁章凯今年以来多次在海内外奔忙,“西泠印社迎来建社120年,不少海外艺术家知道后,主动捐献藏品。这次,我带来他们捐献的5件铜印和一些书画藏品,转交给印社。”

  1999年,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开馆,但是缺少藏品。为此,一些国际人士将“齐国古陶文五十品”“邺城古陶文五十品”“藏传铁印五十品”等众多文物捐赠给西泠印社。

  此次社庆,除了400余名国内西泠印社社员参加外,还有近百名海外艺术家、74家海内外印社的代表前来杭州。

  在对外交流方面,西泠印社还有一张名为“西泠学堂”的名片。西泠印社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旗下的集古斋,共同创办公益性文化项目——西泠学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升整体教学水平,西泠学堂专门编撰中国传统书画篆刻系列教材。自2017年成立以来,西泠学堂已培训3000多人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今年8月,香港西泠学堂暑期游学班开学典礼暨作品展开幕式在孤山举行。“这是香港西泠学堂暑期游学班第三次来到杭州。这次特别之旅,让参与者收获颇丰。”集古斋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东晓介绍,首届“西泠杯”全港青少年书画篆创作大赛获奖者,围绕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杭州亚运会、西泠印社建社120年三大主题,创作的书画篆作品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展出。

  深耕国内,还要走出国门。西泠印社筹备国外西泠学堂的推广工作,旨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断形成和扩大西泠学堂的辐射面和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平台。

  “希望通过西泠学堂这个平台,更好发挥西泠印社的文化魅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新的贡献。”赵东晓说。

  作者:本报记者  顾  春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10月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4
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到河池市宜州区的鱼宜高速公路全长115公里,于2021年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底实现全线半幅贯通。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到河池市宜州区的鱼宜高速公路全长115公里,于2021年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底实现全线半幅贯通。
24
10月23日,游客在江苏南京明孝陵景区石象路观赏秋景(无人机照片)。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各地秋色愈浓,美不胜收。
24
车辆准备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边检站(10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来自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以来,截至今年10月22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过9334万人次,车辆累计超过1942万辆次。
23
当日,空中客车公司在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二条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在天津投产。据悉,空客二线项目总占地约30万平方米,包括总装厂房、喷漆机库、最终装配及工作组机库等13个单体建筑。
23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
23
金秋时节,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金黄的稻田、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田园画卷。金秋时节,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金黄的稻田、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田园画卷。
22
时下,新疆和田地区的胡杨迎来最佳观赏期,成片换妆的胡杨林与水天相映,共绘金秋美景。时下,新疆和田地区的胡杨迎来最佳观赏期,成片换妆的胡杨林与水天相映,共绘金秋美景。
22
10月21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棉田中,棉农在固定棉花包。金秋十月,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187万亩棉田迎来采收高峰,雪白的棉海一眼望不到头。金秋十月,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187万亩棉田迎来采收高峰,雪白的棉海一眼望不到头。
22
在太原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继能源站,工作人员检查、记录设备运行情况(10月19日摄)。为应对冷空气影响,山西省太原市于10月19日提前启动供热工作,并通过加强巡检、24小时监控等措施,保障群众温暖舒适过冬。
21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