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观察丨一课难求!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夜校?

2023-11-04 13:51来源: 新华社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近段时间,上海年轻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中“出圈”。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那波夜校潮,这届年轻人热衷的夜校课程更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有的课程甚至“60秒内全部抢光”。

  看似“无用之用”的课程,为何如此受到身处职场的年轻人追捧?记者就此走进上海市民夜校,了解其火热背后的原因。

  几十万人开抢,夜校“一课难求”

  一盏台灯、一块陶片、一把刻刀,沿着纹样的走势徐徐下刀,吹开杂屑,一片叶子便呈现在陶片上了……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周三晚上都有一群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篆刻陶刻。本定于晚上7点钟开始,但6点半不到,记者就看到陆续有不少年轻人提前到校练习了。他们调侃道:“读书时常常‘踩点’到教室,现在工作了上夜校恨不得多学一点是一点。”

  “我的工作单位就在附近,下班、上学能实现无缝衔接。”28岁的白领程琪此前参加过市民夜校中的街舞课,“今年一看到新课程的报名信息,我也推荐给了身边的同事朋友。”

  口口相传、社媒传播的助推下,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吸引了几十万年轻人报名抢课,可谓“一课难求”。上海今年推出了春、秋两季市民艺术夜校的课程,当下正在进行中的秋季班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总校,联动设立25个分校和117个教学点,开设382门课程,共招收学员9117人。

  29岁的篆刻陶刻学员杨旭,今年是第一次参与艺术夜校:“平时下班回家经常刷刷手机时间就溜走了,空虚和浮躁的情绪随之而来。但在夜校学篆刻的一个半小时,我能全身心专注在一件事情里,反而觉得充实又平静。”

生活观察丨一课难求!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夜校?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篆刻陶刻课堂上吴宝平(左三)正在指导雕刻手法。新华社记者 王默玲 摄

  这节篆刻陶刻课程的授课老师是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吴宝平,为了降低学习传统技艺的门槛、提升学员们的兴趣,吴老师精心安排课程节奏、改进雕刻工具:“这些雕刻的纹样都是我找专业的画家朋友设计的,我特别希望传统文化能以一种轻巧、亲切的方式让年轻人得以亲近。”

  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创办于2016年,聚焦“社会大美育”目标,通过延时开放、公益性收费的方式,在晚间时段服务18岁至55岁人群,以努力满足各年龄层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

  “夜校不只是年轻学员们单方面从公共文化服务中获益,其实这是一场‘活起来’的文化与年轻人精神需求的双向奔赴。”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培训部主任刘嘉说,“不少非遗技艺、传统文化长期以来都在相对小众的圈子里沉淀,部分公共文化场馆也缺乏年轻受众群体的靠近,而夜校无疑是盘活了这些资源,既让年轻人找到触及文化艺术的门路,也让传统手艺人的技艺有了更大的意义与价值。”

  “夜校热”背后是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

  据了解,除了上海,目前广东、浙江等地也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夜校课程,以及针对年轻群体的文化活动。“夜校热”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渴望成为艺术审美与精神世界的“富有者”。“夜校”并非新鲜产物,20世纪80年代,不少年轻人通过夜校求知识、学本领,以弥补自身文化知识的短板。“如今艺术夜校的火爆回归,则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后,对于艺术审美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金忠明说,艺术的实质就是生命力量的展现,青年人生命力量如此旺盛,他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更胜往昔,这一需求正好和艺术夜校的内容价值相对接,“夜校热”是情之所趋、理所当然的。

  ——“一杯奶茶钱”让高质量美育资源触手可及。记者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报名界面看到,课程几乎都是500元12节课,每节课90分钟。“平均下来一小时课也就是一杯奶茶钱,但授课的老师有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艺术院团专业教师等,极具性价比。”程琪说,此前年轻人即使对文化艺术和传统技艺感兴趣,要么找不到门路学只能“远观”,要么就几百上千一节课实在“肉疼”,“但政府主导释放的美育资源就在‘楼门口’‘家门口’,触手可及又质好价优,很难不火”。

  ——焦虑与压力需要一个“治愈时刻”。“说实在的现在大家的工作压力都不小,难免会产生焦虑,很需要一些能让心灵沉淀下来的事情,在夜校学艺或许就是一个有效方式。”杨旭说。

  刘嘉认为,当代的年轻人其实更遵循内心的需求,他们也真的很懂得学会欣赏艺术之美。“在社会竞争之下,与紧绷的职场环境相比,艺术夜校更能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美好的氛围,很多年轻人走进夜校相比学艺,更多的是为了舒展心灵、释放情感。”

  “夜校热”或将成为一种常态

  “希望课程的供给未来能够更加丰富”“不仅是春、秋两季,我希望夜校能四季常开”“还想学习更多的本地传统技艺”……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学员们的很多期待,“夜校热”未来也许会成为一种常态,这也将考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能力与水平。

生活观察丨一课难求!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夜校?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里的茶艺课。(受访者供图)

  “市民艺术夜校的火爆和供不应求,其实是对政府如何提供更充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金忠明说,“可以预测到的是,今后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政府部门要搭建更好的平台,让各类主体都能成为艺术课程多样化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使丰富的都市资源能转化为可为市民群众所用的美育资源。”

  刘嘉认为,资源的扩大与放开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在充分结合本地的艺术特色、整合好各类资源、管理好场地人员安全的基础上,保证现有课程水准与质量的同时,不断注入新的资源供给,“越是高质量且充分地满足市民群众的艺术需求,对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文明水平、艺术修养,越大有裨益”。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未来将聚焦“社会大美育”目标,大力推动全城美育、全民美育、全过程美育、全年龄段美育,坚持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创新文化民心工程,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充分发挥丰富的专业场馆机构优势,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

  记者:王默玲、孙丽萍、程思琪

[责任编辑:黄童欣]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这是5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出舱的画面(视频截图)。这是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航天员首次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航天员陈冬时隔两年多再度漫步太空,航天员陈中瑞首次执行出舱任务。
23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正值水稻插秧季,当地农民应用卫星导航、纸膜插秧等现代农业技术,紧抓农时,田间一派繁忙景象。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正值水稻插秧季,当地农民应用卫星导航、纸膜插秧等现代农业技术,紧抓农时,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23
连日来,在位于洞庭湖畔的湖南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多家船舶企业加快生产进度,赶制订单。船舶制造是沅江市特色产业,形成了以游艇、钢制船舶、船舶舾装为核心的产业格局,全市现有船舶及配套企业60家。
23
这是5月21日拍摄的渝昆高铁长水机场站明挖区间顶板浇筑施工现场。当日,历经40余名建设者连续35小时昼夜奋战,云南昆明渝昆高铁长水机场站明挖区间顶板浇筑工程顺利完成,为长水机场航站楼建设及渝昆高铁后续架梁铺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连日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农业技术人员抢抓农时,应用卫星导航技术以及大垄垄上密植等现代农业技术,加紧开展大豆播种工作。连日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农业技术人员抢抓农时,应用卫星导航技术以及大垄垄上密植等现代农业技术,加紧开展大豆播种工作。
22
连日来,随着气温持续升高,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盐湖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从空中俯瞰,如同一块块散落在大地上的调色盘。连日来,随着气温持续升高,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盐湖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从空中俯瞰,如同一块块散落在大地上的调色盘。
22
5月20日19时5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3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1
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21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
21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重点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通过重大文化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了一批具有“海派”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20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