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北大荒打造“中国饭碗”“农业航母”记

2023-09-25 15:53来源: 农民日报

  编者按

  今天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大荒5周年的日子。5年前的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北大荒,亲自为垦区把脉定向、擘画蓝图,并针对农垦体制改革、现代农业建设、黑土地保护、农业科技进步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北大荒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5年来,北大荒是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是如何更好发挥骨干作用的?探索出了哪些好做法好经验?农民日报特派出调研组,进行深入采访调研,今日推出北大荒端牢“中国饭碗”、打造“农业航母”的创新实践,敬请关注。

  (一)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建三江,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秋天的早上,4点多天就亮了。在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温煦的阳光洒在一尊3米多高的汉白玉雕塑上。

  这是一只盛满粮食的饭碗。油润的大米泛着晶莹的光泽,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缕缕饭香。基座四周,稻穗饱满低垂,中间拱卫着“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八个鲜红大字。

  5年前的9月25日下午,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这里。在中心大厅农产品展台前,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这是25日下午,习近平在黑龙江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察看当地出产的各类农产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简短八个字,字字千钧,寓意深重。这岂是一碗普通的中国粮食!又岂是一尊简单的中国饭碗!它浓缩了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也蕴藏了中华文明不辍之密码,又是支撑大国复兴之基石。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以此为新的历史起点,5年来,北大荒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阔蓝图,开启了新的创业、新的征程。

  (二)何谓北大荒?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秋日的北大荒,金灿灿的粮食又一次铺展在广袤黑土地上。

  放眼世界,米价飙升。全球“抢米”,中国何以不慌?因为田有稻,仓有粮!金秋时节,神州大地,从北大荒到珠江口,都是稻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

  距雕塑不远的建三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稻浪奔涌,直铺天际。秋风过处,拂起金波千重;稻香漫开,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片1.43万亩、足有21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的田块,沉甸甸的稻穗“笑”弯了腰,用当地人的说法,叫“压圈”。克服强降雨天气影响,北大荒4600多万亩的粮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建三江七星农场。

  何谓北大荒?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征程上,在不确定性增多的全球环境下,人们的目光再一次投向这里。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指出,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当年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共和国把这里作为战略基地、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起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

  “不容易”“了不起”“大作用”,为什么是北大荒?又何谓北大荒?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农业版图上,北大荒早已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在人们的认知中,北大荒也早已变成“北大仓”,再也不是原始、苦寒、荒蛮的代名词。但在76年前,这里近乎与粮食无缘。

  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看看北大荒之“北”。它位于东北边陲,是“报晓雄鸡”头部的一片广袤土地。这里冬季漫长,天寒地冻,极端低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

  北大荒有多“大”?今天的北大荒农垦集团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1.5个海南省,几乎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所有地市。在当年人迹罕至的荒原上,北大荒人一寸一寸“开垦”出耕地、建起城镇。

  以当下的视角看,北大荒是得天独厚的宝地。广阔的面积蕴含着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肥得流油”;在地形多山、平原面积仅占12%的中国,北大荒不仅有大片河谷平原,还有万分之一坡降的罕见平坦地势。

  然而历史上,这里却只有“荒”。虎啸熊嚎、野狼成群、沼泽密布、蚊虻成阵,漂浮在大片淤泥上的草皮变幻莫测,吞噬过无数踏荒者,留下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沼”传说,也让历代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望“荒”兴叹。

  20世纪50年代在此生活和工作过的作家聂绀弩,曾这样描述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中爬,四脚蛇,哈士蟆,肉蚂蟥……不有天神下界,匠星临凡,天精地力,鬼斧神工,何能稍改其面庞!”

  昔日北大荒。

  正因此,千百年的时光流逝,这里有过淘金者的惊喜、狩猎者的足迹、贪婪者的梦想、掠夺者的铁蹄,但谁也没能站住脚,大片黑土终归于沉寂。正因此,千百年来,“开垦、撂荒,再开垦、再撂荒”反复在此上演,“饭碗”始终难以端起。直到历史将开发建设亘古荒原的重任交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今天,“北大荒”这个在特定地域、特定年代、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称谓,作为黑龙江垦区的代称,早已与黑龙江农垦事业融为一体。它在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贡献卓著,创造出永存共和国史册的“北大荒奇迹”。

  (三)何以北大荒?

  那么,奇迹从何而来?

  有人评价说,北大荒是世界级的“会种地”。可实际上,与五千年农耕文明相比,北大荒只有短短76年种地史。在世界三大黑土带中,北大荒气候最寒冷、农业开发条件最恶劣、现代农业开发时间也最短。

  而且,要知道,当初奔赴北大荒的队伍,也并非一开始就会种地。一双双拿枪的手、一双双稚嫩的拿笔的手,又是如何拿起锄头?

  那段百万大军从五湖四海汇集于此的历史,那些筚路蓝缕、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故事,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精神,或许早已为人熟知。就让我们回归种地本身,去探寻隐没在历史深处的肌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三江管理局彩门。

  为何开发北大荒?种地,打粮。种地是生产粮食的决定性环节,拆解来看,“种”和“地”又是决定性的因素。首要是解决“地”的问题,先开荒拓土,扩大面积;再解决“种”的问题,种什么、如何种、怎样种好。

  初始是异常艰难的。“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北大荒人起初还把握不好自然规律、农业规律,也经历过一亩地播下33斤种子、只收获26斤半小麦的酸楚。

  有学者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北大荒不同阶段的农业发展指标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粮食总产量、总产量增长率及波动系数、播种面积及增长率、粮食单产及增长率、粮食商品率。得出结论是,前十几年初创期,高速成长,是第一个黄金期,“地”的面积扩大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最高达85.9%;此后近二十年,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较大,粮食生产不安全性较强。

  改革开放后,北大荒进入不断探索的艰难改革期。直到1996年改革完成,建立起以家庭农场为主、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才没再“翻烧饼”。

  这一时期,种植结构也饱受考验。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原院长高跃辉,20世纪80年代初曾在建三江修水利工程,他回忆道:“有3年连续发生洪涝灾害,小麦大豆收获时碰上雨季,导致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效益不好,部分农场连年亏损,实在苦啊。”

  旱路不通走水路!恰逢“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创出“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水稻才得以在北大荒大面积种植。这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垦区水稻面积从1984年的27万亩,增加到后来的2300多万亩。如今,粳稻已是北大荒最重要的粮食品种。今年9月20日,首届国际粳稻建三江峰会举办,多国专家齐聚北大荒建三江共商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制度红利”的释放,与“以稻治涝”技术变革迸发的生产力交相辉映,让北大荒发展势如破竹。1995年,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破百亿斤大关。

  之后,2005年,过200亿斤;2009年,过300亿斤;2011年,过400亿斤!单产贡献率、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户均经营土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等赶上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至今,北大荒粮食产量已连续12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将迎来“二十连丰”。

  从“光长野草不打粮”到“万亩平畴北大仓”,回顾“最短”种地史,北大荒一连串成就之“最”不能不令人慨叹。

  ——拥有世界最大国有农场群,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从开垦初期年产粮0.048亿斤,到2022年的451.3亿斤,以占全国不到3%的耕地面积,为国家提供了近14%的商品粮。北大荒人种一年,够1.6亿人吃一年。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9.7%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77.07%,科技成果转化率82%,居世界领先水平;粮食综合单产达到亩均988.3斤,连续12年与美英德法等同列世界粮食单产第一阵营。

  北大荒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了手中!

  (四)再造北大荒

  然而,另一重问题摆在面前,实现如此多“最”之后,怎样把北大荒“会种地”的保障力越炼越强?北大荒该往何处去?

  历史性的契机来了!2018年,注定是载入北大荒史册的一年,北大荒历史在这一年翻开了新的一页。习惯了俯首耕耘、“最会种地”的北大荒人,开始抬头望向更辽远的世界。

  初次踏访北大荒的人,总会惊叹于其大规模、大机械、大科技之“大”,北大荒人看在眼里,早已习以为常。而这次,他们却对另一个“三大”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荒考察时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更好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北大荒发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

  “三大一航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能囿于固有天地,北大荒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制高点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布局;意味着要立足“会种地”的核心竞争力,对北大荒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再造。

  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北大荒博物馆,有一幅图示直观标注了“三大”的内在逻辑和行动路线,“三大”呈三足鼎立之势,各有侧重又融为一体,从生产、经营、产业层面协同发力。

  巩固大基地,通过农资统供、粮食统营、提供社会化服务“双控一服务”模式,加强话语权,确保企业自身和种植户都能获得更大利益;打造大企业,摆脱传统单一的原料供应商角色,靠“科技创新+资本运营”两翼之力,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大产业,将产地供应库、城市分销库、物流节点库和交易中心建设作为重点,实现对全产业链的掌控。最终,实现以市场倒逼产品创新、产业升级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农业航母又该作何理解?如果说,“三大”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优化升级,那么,打造农业航母则要求有全新的战略体系。北大荒,不能只是区域性经济社会组织,而要建成以粮食生产大基地为核心竞争力、具有强大供应保障能力,并能带动“大国小农”参与国际竞争,集粮食生产商、产品制造商、农地运营服务商、粮食和农产品贸易商于一体的新型国际大粮商。

  以“三大一航母”目标观照彼时发展,北大荒人清醒看到,长期以来,北大荒是现代化大农业的代表,不缺农业专家,技术水平和粮食单产可与欧美农业发达国家比肩。但是一谈到国际市场、一说到营销策划、一提及金融资本就觉得离自己很远。北大荒缺金融专家、资本高手,缺懂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的高端人才。

  而在这个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要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并且装中国粮,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碗可能端不平、端不稳,即使有粮,也可能装不到碗里去。如何形成国际竞争力?必须打造农业领域航母,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具有话语权的新型国际大粮商。

  5年来,北大荒人开始装上国际化视野的“天眼”,不断强化全球思维。言谈中,对标的是“ABCD”国际四大粮商;思考的是,如何学人之长、补己短板。还牵头成立全国农业企业发展联盟,致力于打造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农业企业航母“战斗群”。

  “不同于四大粮商以控制全球粮食流通形成垄断为目的,北大荒的‘新型’在于,是通过抓牢粮食生产、做强粮食产业链,来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的抗风险能力。”北大荒集团原总经理助理、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向世华今年61岁了,大学毕业时他毅然从湖北来到北大荒,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北大荒。

  具有乐观主义气质的他笑言:“当然,追赶是个长期的过程,但北大荒人不怕,我们有的是青春活力和韧性。76年都一代一代走过来了!”

  北国有粮商,其名为大荒;中国北大荒,世界大粮商。这应该不是太遥远的梦想!

  (五)改革,改革,还是改革

  锚定“三大一航母”战略目标,首要之举是什么?改革,唯有改革,必须改革。

  旧机制不活、政企不分、权力集中、管理粗放,怎能轻装上阵、到国际市场去搏击风浪?必须坚持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的改革方向!必须强化国有农场市场主体地位的改革目标!如此,才能重构企业运行机制,确保农业航母“舰队”快速组建、同向行驶。

  76年间,北大荒不乏改革,仅名称就几经变化。这一次改革有何不同?“这次改革完全不同于以往以扩大产能、提高产量为目标的改革,也不是简单的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回首改革,北大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思考透彻,“而是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适应北大荒战略定位新变化,把政府的权力交出去,把社会职能逐步交出去,使北大荒集团彻底回归企业属性,让行政人员变成企业家,真正从思想上摘下‘官帽’。”

  这是垦区史上最为深刻、最大规模的改革,是脱胎换骨式的体制重塑,被称为“脖子以上的改革”、“钢牙啃硬骨头”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垦何去何从的改革。

  2018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对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总公司挂牌成立。这也意味着黑龙江农垦改革走向深水区。

  直至2020年12月,29622项农垦系统政府行政职能全面移交,原农垦9个管理局整体改制为集团分(子)公司,原农(牧)场全部改制为农(牧)场有限公司,黑龙江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社企分开的目标。

  “瘦身减负”之后,要做的就是“强筋健骨”。北大荒集团推动直属企业聚焦主业,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从“大粮仓”迈向“大厨房”“大工厂”“大市场”。米、面、油、肉、乳、薯、种七大支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越来越多“北大荒”牌优质农产品成为百姓放心的舌尖美味。2022年,北大荒集团各企业在全国布局销售渠道34.7万个,实现销售农副产品总收入1154.13亿元。

  北大荒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优质农产品。

  一批头部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更强影响力:北大荒薯业集团淀粉产量居全国第一;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大豆加工量国内排名第三;“完达山”乳业品牌连年入围亚洲品牌500强……

  改革减掉了沉疴痼疾和沉重包袱,增添了企业闯市场的活力和动力。建三江分公司打造糯稻品牌,成为“五芳斋”粽子的原料供应地,成立“糯稻产业联盟”,着力掌控糯稻价格话语权;北安分公司研发出7大类、近百种有机农产品,“亲民有机”食品进入盒马、麦德龙、沃尔玛等大型超市;齐齐哈尔分公司整合区域内民营米厂,抱团抢占广东潮汕地区粥米市场,市场占有份额大幅上涨……

  集团化、企业化改革打通了航母出海的堵点,北大荒集团保障“中国饭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北大荒”品牌价值增加至2018.59亿元,2022年农场职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34元,是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

  如今的北大荒集团,强有力的航母“战斗群”日渐成形。

  (六)种地“课代表”底气何在?

  看到北大荒越来越逼近“天花板”的好成绩,也有人提出疑问,堪称种地“课代表”的北大荒,还有提升空间吗?

  行走黑土沃野,记者发现,对于北大荒而言,学无止境,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再到“惠种地”,远无止境!怎样让“种地”更系统化、更精细化、更绿色化、更信息化、更智能化,以及更省事、更省钱,“种好地”的空间大着呢!

  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句句直指要害,“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提高”,激发出了北大荒人的无穷动能。

  “我这些玉米都是经过‘健身’的,扛过两次台风、一次强降雨都没事。”极端天气下,八五四农场种植户隋桂霞的230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今年依然丰产在望。秘诀何在?记者看到,地里的玉米只有一米多高,玉米穗的位置比普通玉米矮了近20厘米,根系却格外粗壮,像八爪鱼一样紧紧抓牢土地,用手摇晃,纹丝不动。

  隋桂霞告诉记者,这些玉米都经过拔节期矮化作业,营养能更多供给果穗而不是玉米秆,还更抗旱、抗倒伏,就像“健身”一样。

  正是这样一块块高产稳产的粮田,让北大荒这个“中国饭碗”更加稳固坚实。其背后,是5年来的全面升级。

  向科技精准“滴灌”升级。种地有标准体系,以同步变量侧深施肥、水稻旱平免提浆等2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全程操作规程,主要农作物标准化覆盖率达100%。技术推广有完整体系,“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层层引领,让专家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大田产量。

  向守护黑土地“健康”升级。对北大荒人来说,黑土地是“饭碗”、是命脉。怎样守好这片沃土,让黑土地更给力?实施“六个替代”和“六个全覆盖”,大力推广大垄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保护性耕作,每年4000多万亩耕地全部实现“黑色越冬”。这套能落地、接地气、稳定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模式,让耕地通透性越来越好,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5年来提高3个百分点。

  向大食物观指引下的高质量供给升级。根据不同农场特点,“一场一业”“一场一特”规划建设高端大米、酒用高粱、寒地果蔬生产保供等基地。2022年,集团粮食总产量达451.3亿斤,比2017年增长了32.5亿斤,相当于新增一座千万人口级别城市的全年口粮供应能力,同时累计生产食用油210万吨,够全国14亿多人足足吃上21天。

  向做强种业“芯片”升级。5年来,北大荒垦丰种业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成为唯一承担水稻强优势和玉米、大豆补短板3项任务的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优质新品种“龙垦2021”水稻、“龙垦3092”大豆更是快速获得市场认可。

  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展示的水稻和大豆品种。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一次次农业升级,让北大荒的核心竞争力始终位列世界第一阵营。而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代际进化,给北大荒带来的则是整体发展升维。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七星农场稻田边和几位农机手亲切交谈。“我是当时几名农机手中最年轻的一个,现在总书记的话依然印在我的心里。”今年35岁的陆向导是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的农机副主任,他参与和见证了北大荒的智能化升级,“现在耕种管收全程智能机械化,农机可以自动避障,田间转移作业可以全自动,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也都依据智能决策。”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千万亩水稻生产用“6个10天”就能高标准完成,浸种催芽、秧田播种、搅浆整地、机械插秧、收获、秋整地6个生产环节都只用10天。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通讯,我们把这些高精尖的技术都应用到农业上来,力求打造一个智慧农业大脑,建立精准的农机作业模型。”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孟庆山说起农机,话匣子就停不住:“不仅要让驾驶员从车上下来,还要能离开现场,不仅要一部手机能种地,还要一个人能远程管控一个作业机群。”

  5年来,北大荒先后启动建设两批共20个数字农场,核心示范总面积30.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36万亩。通过线上平台,垦区作物分布、施肥处方、水利设施可以“一图观家底”,农地、农贷、农险等11项服务功能可以远程操作,农户用农机也有了“滴滴打车”,可以在线上的信息化平台调度。精密复杂的系统,创造出了一个“云上北大荒”。

  从升级到升维,发挥集团化作战组织优势、科技到位率和集成度高优势,北大荒现代农业发展仍“大有潜力、大有可为”。

  金秋时节,在乌苏里江和挠力河交汇处,八五九农场被温柔环抱。稻梦乌苏农乐园里,占地13.3万平方米的“福稻八五九”,是今年全国单体最大的一幅稻田画。画面中,童话中的马良挥动“神笔”绘制北大荒沃野千里的壮美画卷,正如画外的智慧农业对北大荒“会种地”的一笔点睛。

  (七)当“种地”变成服务

  “统”和“分”,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绕不开的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北大荒有必要率先回答好这个问题。

  为此,在集团化、企业化改革中,北大荒集团组建了子公司农服集团,构建“集团+区域农服中心+农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力求在“分”的基础上做好“统”的文章。

  由此而带来的深刻变化,八五一〇农场的农机手王德生有着直观的感受。50多岁的王德生种了一辈子地,自己搞过流转,也曾出国种地,但他怎么也想不到,种地还能成为生意,种自己家的地,还能再赚一份服务费。

  变化源于八五一〇农场推行的模拟股份制经营模式。2020年起,农场将一些分散经营的土地试点为股份田,由农场技术人员统一经营,农户自愿参股、利益共享。王德生既是首批“股东”之一,又是其中一块股份制田块的机耕组组长,除了入股田地的分红外,自己做农机服务还能再赚一笔服务费:“2020年每个人分红7000多元,2022年就增加到了1.5万元。除了分红,去年我自己做农机服务还赚了6万多元。”

  与模拟股份制相比,八五六农场探索的规模家庭农场更像是一种“升级版”。

  “每个规模家庭农场都有一位场长,生产经营由场长决策,但各环节要进行公示,同时由家庭农场的监督小组进行监督。管理区配合调配农资机车,不直接参与规模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吕向民就是其中一个规模家庭农场的场长。1996年从吉林舒兰来到北大荒种地的他,早就以技术好而小有名气。今年虽然是规模家庭农场成立第一年,但吕向民很有底气,因为1700多亩优质粳稻早就签了订单,每斤收购价1.75元,再加上节约的人工机械等成本,预计每亩可实现综合增效515元。

  通过新型农业服务业的“统”,北大荒还有许多“王德生”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组合成现代农业的“作业编队”;有许多“吕向民”登上更广阔的舞台,给土地和种植户带来更高的效益,让“谁来种地”的问题有了答案。

  “作业编队”之外,北大荒还有一支“专家编队”,为“作业编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不只有从种到收的技术支撑,还包括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粮食销售等10项内容,涵盖了种植户在全产业链上的各种需求。

  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支部书记杨坤就是“专家编队”的一员。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每年我们都会到田间采集土壤,通过10多个项目的检测,给每块地出一张建议卡,农户只需‘照卡施肥’。”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中心……北大荒几乎每个农场都有这样的“专家编队”,成为“作业编队”的强力支撑。

  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人工气候室内种植的水稻。

  除了生产方式上的“统”与“分”,北大荒还在产业链上下游发挥“统”的聚合效应。

  每年,北大荒4000多万亩耕地都需要大量农资,生产出大量农产品。但过去小农户的“零敲碎打”在市场上往往处于弱势,如今通过集团统一供应、统一经营,数量成为话语权,让更多农户能优价用上优质肥。

  “2022年初,国内肥料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但我们的肥料都已早早地足量发到农户手里。”北大荒集团农业社会化服务办公室专员刘再奇说,2019年以来,农业投入品集团化运营累计为农户节约成本3.2亿元,切实保障了集团农业投入品的充足稳定供应,充分发挥了肥料“蓄水池”和价格“稳定器”的作用。

  (八)走出北大荒

  如果说,北大荒人曾用半个多世纪走出荒凉、走向富庶,实现了“一次创业”;今天,北大荒人正从空间上第二次走出北大荒,以新型社会化服务带动更多区域“种好地”,奔赴“二次创业”征程。

  中国只有一个北大荒,但北大荒不只是自己的北大荒。要打造农业航母,北大荒不只要做好自己的“统”和“分”,还要帮助更多地方解决好“统”和“分”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为农业航母“战斗群”。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就强调,要发扬北大荒精神,加强垦地合作,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走出去,是国家战略的考量,也是农业的现实需要,那就必然是北大荒的责任所系。

  无论是“双控一服务”,还是规模家庭农场、模拟股份制,都可以视为北大荒在内部小范围的试水,当一个个“北大荒模式”成熟后,就可以复制平移到更多地方。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种大规模大面积上“长”出来的种地能力,在其他地区适用吗?

  事实证明,大有大的种法,小有小的技术。

  在2000多公里外的安徽小岗村,从700亩地开始,北大荒人拿出格田改造方法,改造后田块面积平均达到27亩,最大46.8亩,让小岗村也能实现无人驾驶插秧;在中国农垦事业发源地陕西延安南泥湾,北大荒人示范种植水稻400亩,选用“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先进农技措施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因地试验”的种植方案,在盐碱地成功种出优质稻,让南泥湾水稻实现“三连丰”,最高亩产达1240斤。

  几年下来,“北大荒标准”已经成了品牌。据测算,按照“北大荒标准”全程托管的土地,与农民自种土地相比,黑龙江省内,大豆、玉米、水稻亩增产分别为50斤、200斤、120斤;黑龙江省外,小麦、玉米亩增产均在100斤以上,水稻、青稞亩增产均在120斤以上,亩效益提高200-300元。

  从小岗村到南泥湾,从黑龙江到陕甘宁、云贵川直至西藏,26家区域农服中心由点到面,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从最初的1080万亩次逐年增加到5270万亩次、7800万亩次,带动小农户350万户,实现粮食增产21.52亿斤,按年人均口粮消费150公斤计算,可满足717万人一年的口粮。增收25.83亿元,降低生产成本1.1亿元,节本增效26.93亿元,每户增收770元。

  其中,北安分公司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北大荒在全国成立的第一家区域农服中心。目前已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460万亩,实现大豆亩增产90斤、玉米亩增产200斤的好成绩。

  “服务”,是北大荒集团组建区域农服中心的职能定位。不与政府抢资源、不与大户争地、不与农民争利、带动不代替,要为更多小农户做好服务,为端牢“中国饭碗”做好服务。帮助种不了、种不好、自己种地不合算的农民种好地,实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粮。

  北大荒走出北大荒,带来的制度和技术的正外部性还在持续显现。在王守聪看来,走出北大荒,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这是集团打造农业航母、发挥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战略作用的重要方向,“现代化农业服务业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连接器、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转换器,通过北大荒强大的农业服务和科技体系,能充分释放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统’的功能,又让农民种地更省事、更赚钱、全面参与决策和监督,是一把破解‘大国小农’难题的金钥匙。”

  (九)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1947年6月13日,当18位垦荒战士来到北大荒,点燃“第一把火”、拉动“第一把犁”、建设第一批农场时,他们不会想到,这竟会成为一道分水岭,分隔开了北大荒的前世与今生,分割出了“大荒”与“大仓”。他们更不会想到,这个苦寒蛮荒之地,有朝一日会成为“中国饭碗”的缩影。

  但他们清楚地知道,要为祖国多打粮食,这是使命,是他们的“天职”。于是,在桀骜凶险的黑土地上,他们开荒播种,向一切不可能之地要一切可能。为国种地,为国打粮,为国建仓,这是刻在北大荒人基因里的执念。

  “粮食”,是北大荒开发史上最密集的关键词。“向荒原要粮!”“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在这里办农场,为国家多生产些粮食!”“新中国的荒地都包给我干吧!”“以后要母鸡下蛋,越办越多!”“一定要让北大荒彻底变个样!”“要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百万垦荒大军从四面八方奔赴北大荒,创造了人类垦荒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开发建设之初,作为拓荒者,北大荒响亮回答了“如何通过兴办‘粮食工厂’来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历史之问。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作为探路者,饮冰卧雪、人拉肩扛向亘古荒原进军,响亮回答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能不能建成大型国有农场”的人民之问。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改革者,北大荒“分得彻底、统得到位”,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农都”,响亮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界之问。

  北大荒人响亮回答了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不仅产得出、供得上,更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在最困难时期,北大荒人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支援灾区。

  在烟波浩渺、横无际涯的兴凯湖畔,坐落着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遵照王震将军生前心系为国种粮、死后还要为国站岗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埋在这里。纪念馆里,记载着八五三农场一名普通粮食保管员孔德喜的故事。1960年,孔德喜日夜看管着山一样的粮堆,自己一粒没动,结果饿晕在粮堆旁。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北大荒人共向国家交售粮豆56.59万吨。

  每当国家发生重特大灾害时,在灾区人民亟待救援的关键时刻,北大荒人总是识大体、顾大局,迅速为灾区输送粮食,提供最安心实在的支援。2003年,北大荒米业48条生产线全线启动,支援北京市民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北大荒火速驰援,48小时加工发运2400吨大米;2010年,西南五省区大旱,北大荒向灾区紧急调运大米2400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辆辆粮食专列从东北驶向武汉,2022年驰援北京、吉林、上海等地,有效平抑了粮油市场波动。

  一切为了中国粮食,一切为了中国饭碗。76年来,北大荒累计生产粮食10022亿斤,商品粮累计达到8545亿斤。

  作为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队”“王牌军”,北大荒因粮而生,因粮而兴,亮点是粮食,核心是粮食,发展是粮食,政策是粮食,地位是粮食,出发点是粮食,落脚点还是粮食。

  一部北大荒史,就是一个“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生动注脚。

  (十)是什么缔造了北大荒奇迹?

  时隔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再次到黑龙江考察。他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并再一次针对现代农业、黑土地保护和发展农业科技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北大荒人在稳粮强农之路上不断奔跑、不断超越、不断创造。

  76年来,北大荒除了生产物质食粮,还创造出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标准、北大荒品牌、北大荒范式等一系列非物质产品,缔造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最坚实的板块。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就了“北大荒奇迹”乃至“中国农业奇迹”?北大荒贡献了什么?

  历史和事实一再证明,北国荒原悠悠千万年的沉寂,只有在一个以人民为初心的政党坚强领导下,背靠一个稳定强大的国家,汇聚各类人力资源集团化作战,才能被打破、被唤醒、被激活,迸发出无穷力量。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坚强的政治优势、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北大荒今天会是什么样?

  某种程度上,北大荒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处理好“统”与“分”、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其改革创新的精髓。

  首先是“统”与“分”的结合。改革开放之初,黑龙江垦区在人均耕地资源、人均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上均居全国首位,这与农村地区大为不同。在这样的基础上,北大荒新经营体制创建不可谓不艰难。到底什么样的体制更适合垦区?“过河”的“桥”或“船”在哪里?1983年至1996年的十余年间,北大荒的改革异常痛苦,直到新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充分体现集中与分散,充分调动了大农场和小农场的两个积极性,垦区才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其次是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结合。深化现代农业制度改革,创建国有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四位一体”经营共同体,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体的组织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农民增收。第三是政府与市场结合。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通过政企、事企、社企分开,使农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更好专注于自己的主业,铸造大国重器。第四是中央与地方结合。通过厘清中央和地方职责,北大荒建设国家农业航母的体制更加顺畅。

  除了改革利器,科技是另一把利器。在北大荒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垦区都将科技引领放在第一位,与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及农机装备保持同步。北大荒开发的起始点,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起始点;而北大荒发展到今天,既充分集成和利用最前沿农业科技成果,又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先进农业科技及装备提供着丰富的应用场景。

  让这两把利器发挥出最大功效的,正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可爱的北大荒人。从1947年开始,14万复转官兵、20万内地支边青年、10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地方干部、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拓荒大军,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和生命,建成了“北大仓”,培育和锻造了北大荒精神。而今,北大荒依然拥有丰富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并源源不断吸引来各类专门人才,组成了一支特别有战斗力、充满生机活力的生力军。

  其实,对于几乎所有北大荒人来说,北大荒原本都是异乡。而最终,北大荒却成了人们“离不开”“葬我身”的家乡,成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故乡。

  在北大荒采访,记者发现,不管走到哪里,不管遇见哪位北大荒人,他们身上都洋溢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潜台词里都是,“我可以”“我们能”“我们行”!76年来,他们一步步把看似不可能变成了一个个可能,把一个个困难变成了最后的胜利、最终的奇迹。

  从更大层面而言,“北大荒奇迹”正是“中国农业奇迹”的突出代表。北大荒用实践检验并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用事实论证了中国能够很好地把政府与市场、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起来,用数据为“中国碗装满中国粮”提供了底气、支撑和自信,并为未来中国稳粮强农之路提供了“北大荒范式”。

  “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即使明朝啊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这首被北大荒人称为“垦歌”的《北大荒人的歌》,如同从历史深处传递的精神火炬,多年来一直在黑土地上传唱。爱国爱垦爱场,成为北大荒人的精神标识。

  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回环,乌苏里江温婉恬静,丰沛的江河水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滋润着良田万顷,养育着亿万国人。穿越时空,那个声音仿佛在北大荒人心头回响,仿佛在历史的天空回荡——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北大荒农业航母启航!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何兰生 白锋哲 李竟涵 高杨 刘伟林

[责任编辑: 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