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饮食中,大多数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碗汤。
鲫鱼汤、乌鸡汤、大骨汤、猪脚汤……对汤的痴迷,已经深深镌刻在我们的饮食文化里。
但其实喝汤的讲究很多,喝好了是养生,喝错了可能会伤身,一些特殊人群尤其需要注意,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喝出危险。
01
5类人喝汤需谨慎
乱喝隐患大
1
高血糖——选择清汤
高油、高盐以及高糖都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餐后血糖急速升高,建议糖尿病患者选择不放盐或者少放盐的清汤。
2
高血压——少喝咸汤
“高钠”是高血压的“头号敌人”,因此煮汤的时候要少放盐并少油,或者用菌菇类等食材增加鲜味,减少盐的使用。
3
高血脂、胆囊炎——少喝肉汤
此类人群要严格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而大多数的肉汤当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都比较高,因此最好少喝。
如果要喝,也最好先把上面的浮油轻轻撇去再喝。
4
胃酸过多——少喝鱼汤肉汤
胃酸多的人不适合空腹大量喝肉汤、鱼汤,因为它们有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
如果一定要喝,建议先吃饭后喝汤,少量喝,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5
肾病患者——少喝海鲜汤
在煲汤时,食材中的嘌呤会大量析出到汤里,尤其是海鲜汤、肉汤中嘌呤含量更高,建议少吃,以免引起高尿酸血症等问题。如果病情进展不严重,可以适当喝点素菜类的汤。
02
4大常见喝汤误区
你中招了吗?
不管是特殊人群还是普通人,我们都要注意避免这4个常见喝汤误区,否则不仅容易招病还可能致癌!
1
光喝汤不吃食材
只喝汤不吃肉,就能获取全部营养?大部分人认为,历经炖煮后,营养精华都留在汤中。
其实肉汤中除了存在少量可溶性蛋白质、多种氨基酸、鲜味肽、肌酸、肉碱等小分子含氮物,以及微量的钾、铁、可溶性B族维生素等,还溶解了20%的脂肪、30%~40%的嘌呤、50%的钠,而大部分的蛋白质仍然留在肉里。
2
煲汤时间太久
按理说,如果炖汤时间长,食物会充分受热,溶解出更多营养物质。但是研究表明排骨莲藕汤熬2个小时,汤中的蛋白质含量是0.5克/100克,再熬2个小时也不过涨到了0.67克/100克。
久煮后营养并没有炖出多少,反而煲汤的时间越长会使肉汤中的嘌呤含量越多,容易增加痛风风险。
此外有研究发现,煲汤时间超过4小时,汤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随着煲制时间逐渐增加,它可以在胃中与蛋白质反应生成一级致癌物亚硝胺,加大患癌风险。
【小贴士】
一般来说,蔬菜汤炖煮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为宜,鱼汤则控制在1小时内,鸡汤、排骨汤、羊汤等肉汤煲炖时间最好不超过3小时。
3
喝太烫的汤
汤煮熟时,鲜味物质大量溶解,经高温挥发能振奋食欲,因此很多人喜欢趁热喝。但长期吃烫食,柔嫩的上消化道黏膜遭受到高温后会损伤,可能会诱发黏膜的癌前病变。专家建议先放至40℃左右再喝,喝汤的温度最高不要超过60℃。
4
边吃饭边喝汤
一方面,边吃饭边喝汤会稀释我们的胃液,影响我们的初级消化功能。
此外,饭和汤一起吃,就算不咀嚼也可以咽下去,这样的米饭没经过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就到了胃里,容易给消化增加负担。
因此建议大家可以在饭前或者是饭后喝汤比较好。
前喝点汤,就相当于给口腔、咽喉、食道、胃这一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够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粘膜。同时,少量汤还可刺激胃酸分泌,有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饭前喝汤的最佳时间是饭前20分钟左右,可以帮助增加胃部的饱腹感,让自己吃饭的时候吃得更少,更适合有减肥需求的人群。
吃饱了再喝汤,会增加总的能量摄入。适合想增重的人和住在寒冷地区需要储存能量的人。饭后喝汤的最佳时间是饭后10分钟。
03
食材搭配有门道
不同汤,补不同
如果能避开误区正确喝汤,再搭配得当煮汤的食材,那么喝汤对我们来说会更加健康有益。
1
喝骨汤帮助抗衰
骨汤富含胶原蛋白和各种微量矿物质,使其成为最好的抗衰老补充剂之一。可以帮助减少与衰老或体育活动相关的关节疼痛,同时还可以改善皮肤弹性。
2
喝鱼汤缓解哮喘
鱼汤中含有大量的特殊脂肪酸、具有抗火作用,可防止呼吸道发炎,并防治哮喘的发作。
3
喝鸡汤防感冒
鸡汤帮助清除呼吸道病毒,缓解咳嗽、咽干、喉痛等症状,对感昌、支气管炎等防治效果尤佳。
4
喝蔬菜汤缓解便秘
各种新鲜蔬菜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并溶于汤中,常喝蔬菜汤可以起到排毒养颜、润肠通便的效果。
作者:饭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