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厦门都喜欢去“赶海”
特别是退潮时
挖上一桶花蛤贝类
注意!
这些海里捞起来的海产品
不要轻易食用!
近日,一女子因食用
自行打捞的贝类海产品
导致皮肤瘙痒变身“小黄人”
脸色明显发黄,最终确诊!
一起来看病例详情——
她变身“小黄人”!
转氨酶比正常值高10倍……
近期,55岁的高女士出现四肢皮肤瘙痒、红肿不适,一度怀疑是过敏,可是吃了药并不见效。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检查才发现肝功能异常,后确诊为戊肝。医生仔细追问其病史,这才知晓:高女士近期外出游玩,吃了一些不干净的食物。
据悉,患者高女士
平时比较容易过敏
出现皮肤瘙痒、红肿不适后
选择口服抗过敏药缓解
然而,症状并没能改善
又出现食欲减退、腹胀
乏力、眼黄尿黄等症状
自行服用降火的中成药后
还是没有好转
为了明确病因
高女士到医院检查
结果提示:
肝功能严重异常
转氨酶较正常值显著升高近10倍
胆红素明显升高
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
在给予护肝降酶治疗后
复查肝功能指标
并没有明显下降
治疗又遇到困境
医生反复询问
最终揪出重要线索……
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损伤
引起了医生的注意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消化内科医生反复追问患者病史
高女士仔细回想生活细节
总算揪出一条重要线索:
最近外出游玩
可能吃到一些不干净的食物
结合进一步的化验检查:戊肝病毒抗体IgM、IgG均提示阳性,高女士被确诊为急性戊肝。
明确病因以后
医生对症施治
高女士的肝功能明显好转
后顺利出院
警惕!科普!
急性戊肝死亡率是甲肝10倍!
肝脏作为人体代谢工厂,食物、药物以及各种有害物质都在这里进行加工、转化。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类肝病,其中戊肝病毒(HEV)尤需引起重视。据统计,戊肝报告发病数已连续10年超过甲肝,病死率10倍于甲肝,居急性病毒性肝炎首位。
戊肝病毒主要经粪-口、血液、母婴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其中粪-口传播是HEV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戊肝已成为一个涉及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人类、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与戊肝病毒之间存在多种暴露传播的可能,例如,食用未经巴氏杀菌或受污染的牛奶,也有感染戊肝病毒的风险。
医生紧急提醒:
日常饮食一定要注意卫生!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消化内科陈立刚主任医师解释:
根据最新研究显示,戊肝病毒(HEV)感染不单表现为急性感染的相关症状,还具有慢性化趋势。许多戊肝病毒感染病人首先表现为肝外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
医生对此提醒:
戊肝病毒主要是吃进去的
日常饮食一定要注意卫生
据悉,我国总体HEV-IgG血清阳性率达27.3%,即平均每4人就有1人感染过戊肝。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者等属于戊肝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女性、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感染戊肝病毒后可能病情较重。上述两类人群如发现肝功能异常,需要格外警惕,积极排查急性戊肝病毒感染。
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预防戊肝:
我国最新版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建议,这两类人群按0、1、6个月程序接种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对戊肝进行预防。
记者 林少蓉 通讯员 石青青 高泉艺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