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西秦刺绣”造就锦绣产业

2023-09-09 12:14来源: 经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虎头枕、虎头帽、婚俗枕顶、百花帐、挂饰……陕西千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9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千阳县的西秦刺绣产业园,领略西秦刺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更了解到这门手艺帮助农民致富的神奇魅力。

非遗“西秦刺绣”造就锦绣产业

  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内设产品展销、研发制作、技能培训、民俗文化、电商推广五大功能区,一位绣娘正在制作青铜器仿真刺绣。经济日报记者 雷婷摄

  “合作社没有严格上下班时间,绣娘有时间就来领取材料,回家缝制,做完交回计工费。无论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是计件工资,从几百到三四千元不等。有社员学会操作电动缝纫机后产品大增,月工资增长到4000多元。”今年62岁的李惠莲,是太阳鸟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采取组织+培训带动+绣娘参与的模式,带领1000多名会员发展刺绣,年销80多万件,产值1500余万元。

  近年来,千阳县坚持开发保护、传承转化、融合发展的思路,把西秦刺绣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聚力打造“丝路果乡、绣美千阳”文化品牌,开发出民俗文化、仿真刺绣、挂件玩具、儿童服饰、养生保健五大系列、200多个深受现代人喜欢的刺绣新种品,鱼形枕被国家美术博物馆收藏,福禄寿喜、双鱼包等产品入选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名录,虎头枕走上邮票全国发行,虎头帽走红冬奥会,产品供不应求。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引导21个刺绣合作社发展,带动1.2万名农村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2022年销售产品680多万件,产值8600多万元,人均增收3500多元。

非遗“西秦刺绣”造就锦绣产业

  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机绣实训车间,合作社社员正在清理绣面线头。经济日报记者 雷婷摄

  推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是关键。千阳县采取“高校培训大师、县上培训传承人、镇村培训骨干、合作社提升技能”的方式,与西安美院、长安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形成“校育师、师带徒、长传幼”阶梯培训模式,年组织各类培训50多场6000多人次,命名“千阳绣娘”200多人。(雷婷 刘蓉)

[责任编辑:产婉玲]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5月20日19时5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3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1
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21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
21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重点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通过重大文化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了一批具有“海派”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20
当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穿越海河,累计掘进里程超5000米。当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穿越海河,累计掘进里程超5000米。
20
当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15时33分,满载460名游客的2025年“京和号”首趟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鸣笛启程,开启为期19天的新疆南北疆深度环游之旅。当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15时33分,满载460名游客的2025年“京和号”首趟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鸣笛启程,开启为期19天的新疆南北疆深度环游之旅。
20
西十高铁西起陕西省西安市,向东南穿越秦岭山脉,途经商洛市,终点为湖北省十堰市,正线全长255.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西十高铁西起陕西省西安市,向东南穿越秦岭山脉,途经商洛市,终点为湖北省十堰市,正线全长255.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19
5月18日上午,大熊猫“兴兴”和“靓靓”结束11年的旅马生活,启程回中国。当日清晨,大批当地民众自发聚集到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与机场周边,与大熊猫依依惜别。当日清晨,大批当地民众自发聚集到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与机场周边,与大熊猫依依惜别。
19
5月18日,河北唐山南堡盐场的工人将收获的春盐装船(无人机照片)。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南堡盐场的35万亩盐田迎来春盐收获期,工人利用晴好天气加紧收获,盐田里处处繁忙景象。
19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将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突破口,倾力建设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不断探索“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把考古现场“搬”进展厅、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物魅力。
18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