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郝桂萍(左二)和传承人张玉慧(左一)、李过(左三)在排练。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长江日报记者叶飞艳
一头花白又利落的短发,双眼顾盼生辉,右手持紫檀木简板上下翻飞,清脆嘹亮的襄阳话响起……6月14日,在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闭幕式彩排现场,82岁的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以下简称“襄河道坠子”)第三代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郝桂萍正和第四、五代传承人一起排练着即将在武汉舞台亮相的节目。
■ 曾与夏雨田等曲艺大家同台
82岁郝桂萍将再登武汉舞台
河南坠子是以坠胡为伴奏,运用河南方言演唱的民间说唱艺术。说起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郝桂萍介绍,襄阳位于汉江中游,过其境的上自老河口下至宜城一段水域俗称“襄河”,受襄河浸润的区域就被称为“襄河道”。百余年前,许多河南坠子艺人南下入襄河道说书谋生。与本地文化、语言、音调和艺术审美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襄河流域特色的“襄河道坠子”,是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郝桂萍为襄河道坠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据介绍,郝桂萍的襄河道坠子吸收了河南坠子东、西、北各路门派的精华,既有东路字清板稳、硬弓大调、高亢明朗、节奏鲜明的特色,又有西路柔美细腻、善于抒情的特色。整体上依据襄河道语言语音、平仄四声的走向,吐字行腔又突出了有点“蛮”的韵味,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演唱特色。
从18岁开始,郝桂萍曾多次到武汉的民众乐园演出河南坠子,有时候一唱就是长达3个月。她对武汉的老一辈曲艺人如数家珍,“和夏雨田、何忠华、何祚欢、张明智等武汉的曲艺大家都一起演出过,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和吸收了不少艺术元素。”郝桂萍可以说是见证着武汉曲艺的繁荣与发展。
在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闭幕式上,82岁的郝桂萍将和第四代传承人张玉慧、李过,以及第五代传承人何思贤等联袂表演河南坠子《暖心》。据介绍,该作品讲述了初入文化馆的新人陈雅芸在新老两位馆长的指导下,解开了心结,努力唱好襄河道坠子的故事。“传统曲艺需要代代传承,这次我们特意三代同台,来武汉展现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的传承故事。”
■ 找准产生共鸣的“情感穴位”
演绎古代诗词吸引大批年轻受众
郝桂萍介绍,襄河道坠子曾经是襄阳地区很盛行的一种休闲娱乐形式。弦音响起,简板一打,市民们都喜欢围坐在一起泡茶馆、听坠子。郝桂萍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很多坠子段子都不是教会的,而是听会的,一条街上好几个茶馆书场,因为进进出出,于无意中就听会了很多。
郝桂萍父亲是河南人,十八九岁时来到襄阳行艺,母亲是襄阳人,自五六岁就跟着父母学唱河南坠子。因多年生活在襄阳,咬字、发音、行腔,都带有鲜明的襄阳味。郝桂萍曾先后向赵铮、郭美珍、刘宗琴等著名坠子表演艺术家学习,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郝桂萍的表演强调“书路清”,注重一部作品情节脉络的清晰和表现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发展线起伏多变,书路畅通而曲折,人物性格层层递进,更加有听头。”她在说、唱、表演时,始终紧扣主角的性格特点及其人生经历发展变化脉络,力求让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郝桂萍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非常重视唱、念的咬字、发音、行腔;各种用气的技巧,以及眼神、身段等各种基本功。听郝桂萍的演唱,也总能被她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所感染。她善于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找准使观众产生共鸣的“情感穴位”,她表演的《海瑞》《包公案》等都十分受观众的喜爱。
多年探索坠子创新的基础上,近年来,郝桂萍尝试用襄河道坠子独特的唱腔,演唱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与襄阳有关的古代诗词,并在多家幼儿园、小学教唱,为襄河道坠子的普及与提高,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受众。
襄河道坠子第四代传人张玉慧经常跟着郝桂萍四处演出。经过多年锤炼,她的表演沉稳大方,注重通过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深得郝桂萍真传。襄河道坠子爱好者李过和郝桂萍学了5年的坠子,他从根子里喜欢传统说唱文化,“以前学过东北二人转,回到家乡后,发现还是喜欢乡音乡韵。”李过说,“希望能创作更多扎根襄阳、宣传襄阳的优秀作品,将襄阳的非遗文化宣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