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古蜀文明芳华

2023-06-11 09:34来源: 四川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6月10日,《寻古中国·古蜀记》第一集《古蜀之源》在央视开播。纪录片走进四川,在文化遗存和多样文物中,追溯古蜀文明密码。

  用科技复原古蜀先民模样

  一件小巧精致的陶塑人面像,是四川地区迄今已知最早的陶塑艺术珍品之一。出土于具有丰富文物遗存的营盘山遗址,陶塑人面像线条简练、表情生动、造型传神。营盘山内的9座人祭坑,为我们揭开古蜀人神秘面纱。

  “双颧骨突出,有着典型的古西北人种的特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剑介绍,9座人祭坑是探讨古蜀先民体质人类学特征最直接、最实证的材料。根据营盘山遗址发掘出的保存相对完好的颅骨,专家通过精细鉴定与测量,首度复原了5000年前古蜀先民的容貌。

  考古研究员通过对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颅骨进行鉴定,发现营盘山先民与古西北类型的人最为相似。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大量彩陶碎片,与甘肃、青海地区马家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营盘山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具有面目相近的陶塑人像、风格类同的彩绘花纹、基本一致的主食等。

  相似的人种鉴定,揭示出两种文化或属于同一个系统,两地有非常密切的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这为探索古蜀文明的起源提供实证,为史前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流互动提供依据。

  文化遗存里探寻古蜀先民的迁徙与融合

  《古蜀之源》还用科技揭示了古蜀人的生活变化。大约4600年前,古蜀先民突然离开生活了几百年的家园。

  营盘山遗址为何被古蜀人废弃?“石笋”解释了答案。石笋是研究古代气候变化最可靠的材料。它可把外界的降水、温度等信息沉积在里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勋林介绍,研究人员用科学方法将信息提取出来,重建过去65万年外界气候环境的信息,从古代气候变化解读营盘山遗址衰落原因。他们发现,那时席卷北半球的气温骤降,再加之湿冷和干旱,使得营盘山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纪录片还通过一系列文物,串联起古蜀人的迁徙路径。比如,一件夹砂红陶质地的侈口深腹陶罐。这件文物出土于桂圆桥遗址,该遗址出土了1000多片陶片。研究者用这一组器物,推测出赴成都平原的迁徙者来源于岷江上游河谷。

  桂圆桥遗址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同样为探寻古蜀文化的发源提供重要线索。岷江上游河谷的先民,用足迹推进着人类开发成都平原的历史,来自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人群,与川西高原本地原住民在一次次迁徙中融合,共同创造了早期的古蜀文明。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04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04
9月3日,在成都市红牌楼街道太平社区,现年97岁老兵马友德(左三)和家人一起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04
卢沟桥的炮火,太行山的硝烟,刘老庄82烈士的呐喊,诗人笔尖的锋芒……80多年前,佟麟阁、左权、李云鹏、臧克家等前辈以热血护家国,留下铮铮誓言与滚烫家书。
0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0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 直击空中梯队经过北京市上空
03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侧升旗区。
03
抗战英雄们挺立的脊梁,化为根植在血脉里的记忆。不愿忘却,是因为珍爱和平。不能忘却,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如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民族复兴不可逆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14亿多人民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02
1937年9月,一位名叫王者成的中国父亲把这面“死”字旗交给即将上战场的儿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侵华日军头目板垣征四郎口出狂言,中国不过是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加上国家这一名称而已。
02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扫码翻开这本 还有永不熄灭的信仰火焰。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02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