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
趁着阳光正好、温度逐渐升高
大家都喜欢
到户外休闲娱乐
但!
街坊们不要忘了
这个时候也正是各种虫子活动
最为猖獗的时候
不少街坊反映
夏季在户外总会遇到一种小虫子
比芝麻还要小,看上去就像一个黑点
和蚊子有点相似
很多时候
大家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咬了
直到有感觉的时候皮肤已经痒到不行了
好好的皮肤
也霎时间布满了N个“大红包”
看这“作案现场”
简直比蚊子还毒!
究竟是什么东西
这么狠?
原来
它们就是人称 蠓[měng]虫的存在
“被咬了之后挺痒的”
“跟蚊子咬的半斤八两
也不知道是哪种虫子,我还以为都是蚊子”
DV君了解到
蠓虫其实是蚊子家的亲戚
通常一窝窝地飞舞在半空中
虽然只有2毫米左右
但它们的攻击力却比蚊子要更猛
在广东
每年7到10月中旬是蠓虫的活跃高峰期
但5、6月的时候也已经“初露锋芒”
在公园、河边都特别多
由于被蠓叮咬后,症状和蚊子叮咬很相似
这也导致很多人
误以为自己是被蚊子咬的
今天(5月14日)上午
不幸中招的王同学也来到医院皮肤科看病
“很痒
我还以为是蚊子咬,结果看到是虫子
肿起来了很大一个
我现在身上有七八个这样的小包”
医生介绍,虽然蠓虫看起来小小一只,但是带来的麻烦却不小,可能引发过敏性或者继发性皮炎,传播奥罗普切病毒、蓝舌病病毒,甚至肝囊原虫、丝虫、血孢子虫等寄生虫。
“可能是先出现一个丘疹红斑,然后凸起来一个结节、瘙痒,有些过敏体质的人或者一些反应比较厉害的甚至会在咬口的地方会出现一个小水泡”,医生表示。
如果挠破伤口
可能因感染出现大面积红肿
严重者
可出现血管性水肿
或全身性风团及大片瘀斑
广药附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治医师 邓婉莹:需要的就是一个局部的对症处理。如果长出来小血泡的话可以先用碘伏消毒,然后把血泡刺穿它,再做好消毒预防感染。如果没有说很明显的水泡,我们是可以去选择一些中弱小的激素去外用,大概涂个三五天,慢慢的整个情况就会好转一点。
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
很多街坊喜欢去草地野餐露营
所以一定要做好防蠓虫的准备
如果不想被咬
最好穿浅颜色的长衫长裤
尽量避免蚊虫喜欢的暗色系
最好穿上长袜
物理防护是防叮咬的最有效方法
如果被咬,做好局部的对症处理
发现情况不对
最好尽早就医!
其实除了蠓虫
夏季还有不少虫子危害也很大!
为此,DV君给你们收集了
实用 防虫手册+急救法
↓ ↓ ↓
转发这些防范知识收藏备用
扩散提醒更多人小心
转自:广东民生DV现场 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