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玲独具特色的楚剧瞧相调、仙腔、高腔引爆全场掌声。
长江日报记者王娟
青青弦歌,楚楚动人。10日晚,第十一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闭幕式演出、楚剧表演艺术家夏青玲从艺四十周年专场演唱会在武汉剧院上演,冒雨前来的戏迷们用堆满剧院大厅的花篮和最热情的掌声,表达对这位楚剧领军人物的喜爱。
第十一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汉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从3月至5月在武汉剧院、汤湖戏院、武汉博物馆带来8个剧种共23场精彩的演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婺剧《穆桂英》、京剧《四郎探母》、越剧《梁祝》和环境式驻演汉剧《贵妃醉酒》接力上演,吸引了1.5万名观众走进剧院,网络相关话题讨论量近5000万。
■ 苦学声乐,练出楚剧“百灵鸟”
当晚的演唱会以“梅韵飘香”“百转千唱”“争奇斗艳”“大美楚声”四个单元,勾勒出夏青玲四十年的艺术生涯。轻快活泼的《推车赶会》、婉转起伏的《寻女》选段、明快跳跃的《夜梦冠带》,演唱会的第一个单元,夏青玲就一口气将当年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三出折子戏献给戏迷,独具特色的楚剧瞧相调、仙腔、高腔瞬间引爆全场掌声。一位戏迷说:“我最爱听的就是这段《寻女》,太好听了,真是一把好嗓子!”
唱得好听,并不是有一把好嗓子这么简单。夏青玲回忆,自己从艺校毕业刚进院团演出时,总是唱不好。“观众说不好听,我也很不自信,一直想怎么解决。后来才想明白,楚剧以前都是男演员唱女性角色,女演员来唱还跟男演员一样用大白嗓,肯定不好听。”在指挥胡鑫的帮助下,夏青玲找到歌舞剧院的老师学习声乐,后来又找到著名歌唱家刘家宜学习。她每天带着录音机去上课,回来后在家里再听录音,反复揣摩。“老师教的是唱歌,怎么唱出楚剧的韵味,只能靠自己琢磨。从那个时候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不管是排练还是演出都大声唱,从来不留嗓子。如果平时总是留着嗓子,真要上台了你怎么来得了?”
■ 两次受伤,魔鬼训练换来“三月茶香”
“叶芽尖尖青,白花细茸茸。清香山里长,芬芳山外浓……”《三月茶香》的唱段,夏青玲唱来甜美清新,娇俏可人。戏迷李女士感叹地说:“这硬是像个小姑娘的声音,唱得几甜喔!”
站在舞台上40年,依然能唱出小姑娘的甜美,是夏青玲有意识地在用声音给人物“造型”:“演什么样的人物,就要用什么样的声音,这是余笑予导演教给我的。像‘三月’和‘崔氏’年龄和身份都不一样,声音、唱腔也要唱出不同。”
首演于2006年的《三月茶香》,是夏青玲主演的第一部创作剧目。回忆起当年,夏青玲说那是一段“魔鬼训练”:“一天三班,18天内完成初排,刚开始完全适应不了。”夏青玲原本是唱闺门旦和青衣出身,但在剧中“击鼓催芽”的一段,她扮演的“三月”要连续翻身敲响十几面大鼓,还要从鼓上跃下,这可是武旦的功夫。夏青玲压力大到天天失眠,每天排练完了就去打鼓。排练中,她两次受伤,一次脚伤到不能动弹,还有一次肋骨骨折,可当时离公演和录像只有20天了。咬着牙敷着药包排练,拿掉药包再上台。凭着这一股劲儿,夏青玲捧回了文华表演奖,“当时觉得是很痛苦,但现在回过头看,是《三月茶香》让我开始学会放下楚剧的程式,用心去塑造不同年龄、年龄跨度大的人物,让我后来演《万里茶道》、《向警予》就更加从容。”
■ 薪火相传,为青年演员说戏不厌其烦
演唱会中,余维刚、陈晓檬、邓雅倩等一批优秀青年楚剧演员也集体亮相,满台青春洋溢。夏青玲和余维刚带来的《万里茶道》选段,引来满堂喝彩。这部首演于2015年的剧作已经在国内巡演超过100场,余维刚也凭借该剧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万里茶道》是余维刚主演的第一部大戏,首次和夏青玲合作的他那时既紧张又惶恐:“夏老师对艺术极为认真。刚开始我对人物的理解和舞台经验都不够,夏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说戏,一遍又一遍。我曾经有段时间很畏惧她,但当我在她的带动下,一步步地去贴近角色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她的苦心和坚持,特别谢谢她对我的帮助和鞭策。”在余维刚看来,夏青玲不仅有出众的天赋,为了艺术更保持着高度的自律。“看她怎么做,对我们青年演员来说,也是一种引领。”
■ 感恩观众,敬畏舞台不敢松懈
来自水果湖中学的张老师,因为在B站看到了夏青玲的视频,特意来看这场演唱会:“之前只看过花鼓戏,这次让我充分领略了楚剧的声腔之美,夏老师唱得太棒了!”戏迷徐先生非常满足地评价说:“今天的戏都很经典,夏青玲和青年演员们都不错。难得楚剧还有这么多戏迷,这么火!”
对观众的热爱,夏青玲充满感激之情。“楚剧很多的演出都在乡村,还记得我们以前下乡演出,大风大雪的天,乡亲们一早上就会来占位置,他们会从鸡窝里掏出还温热的鸡蛋给我们吃,那种情感非常质朴、直接。正是他们的喜爱,让我对这个舞台更加敬畏,不敢松懈。”
大幕落下之前,夏青玲再度深深鞠躬,向前辈老师、戏迷和台前幕后的同事、朋友、家人一一致谢:“谢谢大家,我会永远铭记今天的掌声,珍藏今天的感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为楚剧出人、出戏,为戏码头重振声威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