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里,有你的名字吗?

2023-04-06 07:25来源: 央视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陈艳欣 | 作者

  清明前夕,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唱出无数人心中乡愁。常言“吾心安处是吾乡”,慎终追远,求的就是个心安。而族谱代代相传,成了寻根问祖的依据。

  族谱、宗祠、祖坟,这些词摆在一起仿佛自带老旧的“古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少族谱还带着父权制的糟粕,什么只传男不传女,名字得按辈分起等“规矩”,只让人想吐槽。

  人们对待传统的态度,也影响族谱的待遇:在乎的,天南海北地联络亲戚,自费修谱,精心编纂;不在乎的,就两手一摊,有没有都无所谓,“反正我家没皇位要继承”。

  不过,也有人单纯好奇:天天说祭祖,自己的祖宗到底从哪里来?族谱里,真的就是自己祖先吗?

  找个祖宗来认

  修谱是国人的浪漫,也是古人的智慧。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族谱是最原始的个人信息大数据系统。你是谁?家在哪?父母干嘛的?这熟悉的相亲三问,族谱上写得明明白白。

  在行走江湖基本靠“拼爹”的年代,比如宗法分封的周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魏晋时期,族谱作为证明“我祖宗是我祖宗”的重要文件材料,关乎核心利益,马虎不得。

  到宋代,族谱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南北地区广泛推广,“我祖上是阔过的”“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不再是句空口白话,人们可以通过翻自家族谱,知道自己祖上来自哪里,有哪些大人物,堪称不科学版的民间基因检测。

族谱里,有你的名字吗?

  到现代社会,族谱失去了古代的政治、经济功能,更多是满足寻根溯源的文化心理。

  但有时,这“根”未必靠谱。无论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吹牛,从古至今都不乏蹭名人热度,认大佬祖宗的事。

  南北朝时期,何昌寓就吐槽过“遥遥华胄”的行为;谭其骧教授在《湖南人由来考》中更是直接揭穿,族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 。比如1996 年编修的《大桥金氏宗谱》中,做了个出处不详的“山寨”版圣旨,自称是帝室后裔,但即便承认其先祖是西汉的金日磾,按史实也不算帝室遗宗。

  在正史的基础上编,总好过凭空创造历史。比如福建的林氏家谱,自称是商代比干后裔,还引用一段不存在的史料,称有位先祖曾在西晋时期因护驾被封王。

  即使不打算造假,老实照抄也会莫名奇妙把祖宗抄丢。民俗学研究者王先生(化名)吐槽,自家先祖本应是“完颜氏某某,住北京”,但传抄时漏了名字,只剩“北京”,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普遍改汉姓,他家也改姓王,于是他的祖先成了“王北京”。

  这些蹭名人、编王侯、没名字的祖宗,因时间久远,也无所谓真假,图的主要是个精神安慰。

  族谱会断在这代人手上吗?

  族谱寄托着追根溯源的情怀,但“人从哪里来”这种哲思并非生活必需品。在现代社会,“走亲戚”都快变成“非遗”了,逢年过节在家族群发量产式祝福、抢红包,已是全了血缘情分,更别提遥远的十八代祖宗。

  在人口流动的现代社会,族谱日渐失去生存根基。

  孔氏家谱被称作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谱系最完整的族谱”。90后的小孔自称是家族第78代传人,颇有家族荣誉感的他,每遇到同为“孔”姓的人,都会上前“认亲”,因为根据传统,孔氏族人起名有相应的字辈,彼此可以看名识辈分。

  他回忆,幼时在老家河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本族谱,祭祖的复杂仪式、起名规则都遵循族谱的记载。族谱、匾额、木桌,祖宗神位等,这些清一色的国风旧式好物是各家祠堂的标配。长大后,周围的人陆续离村进城,他也没见谁关心这些。

  他觉得,自己是赶上“末日余晖”了:老一辈的爷爷忘了族谱扔到了哪里,他本人对族谱的记忆停留在六岁时摸了一把,比自己小的00后们也不大按辈分起名。“大家都很随意了,没啥规矩。”

  “爷爷都不管了,还有人管吗?”在他记忆里,重视传统的大多是老人,如果老人不张罗,族谱也就是在角落里吃灰。他想,族谱大概率要断在自己这一代了。

  不过,同是90后的湖南老乡小刘(化名)不这么认为。她第一次知道家中有族谱时就四处跟同学炫耀,“感觉自己是大家族出身”。

  小刘家的刘氏家谱在网上能直接查到电子版,纸版几乎爷爷辈人手一本,偶尔亲戚聚会就拿出来翻阅。通过亲戚转述,她得知自己祖上是南宋时期,因战乱从江苏逃难到湖南的桃源县。

  虽然年轻一辈不如老一辈对族谱感情深厚,有族谱也只是偶尔用来“尬聊”,但作为北漂,她在拜访在京的亲戚时,也会聊起族谱,这是他们之间的唯一共同话题。

  她觉得,族谱让她对家族有种归属感、传承感,尽管自己会选择“丁克”,自己这一支大概会断在自己身上,但以后再新修族谱,她也愿意出钱出力,把族谱延续下去。

  “老东西”还是有点用的

  族谱远离日常生活太久,即使在政治、文化领域,使用场景也有限,比如给台胞、华侨找祖籍地,做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素材等。

  王先生常年在东北地区从事少数民族研究,他此前研究历史尚存争议的清朝起源问题,就是在族谱中找到线索。

  不同于南方族谱大多是一本谱书,东北族谱主要是“老影”,即一张画着祠堂和祖宗画像,从上往下写满名字的“祖宗世系图”。平日卷起来,过年就从祖宗匣子里请出来供奉三日。

  在多元化社会,修谱更像是“小众”爱好。有人沉迷手办、有人爱盘手串,自然也有人愿意把钱和时间放在修族谱上。

  近年来,各地普遍兴起修谱风气。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刘志伟介绍,即使进入现代社会,传统的共祖同根、血气相通信念依旧在强化。

  互联网也刺激了部分修谱需求。通过网络联系,辽宁一汪姓家族自费4万余元,把全族五万余人收编谱中,但另一刘姓家族,因从元代起算,从2019年修谱迄今仍未完本。

  在很多年轻一辈的人吐槽,这“老东西”怎么还有人看时,网络上随处可搜的族谱咨询、定制网站和付费服务,都在说这门古老的情感生意还没过时。

  族谱的新传统也正在形成。有地区族谱不记女性后代或外姓孙辈,但女性脱口秀演员被连夜登记、女性获奥运冠军收获隆重的修谱仪式,都能看到曾经所谓的“规矩”在松动;有地区族谱只记已婚人士,但随着选择不婚、丁克的人多了,谱上逐渐放开了登记管制;有地区曾要求后代按辈字起名,但小刘发现,在族谱上的自己是按辈字起的名字,并不妨碍自己在外使用父母起的本名。

  其实,传统离我们没那么遥远。正如小刘直到采访前翻阅电子版族谱,才知道自己有两个名字,一个在传统里,一个在现实里。

  寻根问祖,问的其实是心。有时,看似遥远的时间、地域、血缘,阻挡不了人们彼此想靠近的心。毕竟人啊,总要有个归属。

[责任编辑:季爽]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重点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通过重大文化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了一批具有“海派”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20
当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穿越海河,累计掘进里程超5000米。当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穿越海河,累计掘进里程超5000米。
20
当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15时33分,满载460名游客的2025年“京和号”首趟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鸣笛启程,开启为期19天的新疆南北疆深度环游之旅。当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15时33分,满载460名游客的2025年“京和号”首趟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鸣笛启程,开启为期19天的新疆南北疆深度环游之旅。
20
西十高铁西起陕西省西安市,向东南穿越秦岭山脉,途经商洛市,终点为湖北省十堰市,正线全长255.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西十高铁西起陕西省西安市,向东南穿越秦岭山脉,途经商洛市,终点为湖北省十堰市,正线全长255.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19
5月18日上午,大熊猫“兴兴”和“靓靓”结束11年的旅马生活,启程回中国。当日清晨,大批当地民众自发聚集到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与机场周边,与大熊猫依依惜别。当日清晨,大批当地民众自发聚集到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与机场周边,与大熊猫依依惜别。
19
5月18日,河北唐山南堡盐场的工人将收获的春盐装船(无人机照片)。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南堡盐场的35万亩盐田迎来春盐收获期,工人利用晴好天气加紧收获,盐田里处处繁忙景象。
19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将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突破口,倾力建设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不断探索“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把考古现场“搬”进展厅、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物魅力。
18
近年来,莆田市鲍鱼养殖加工产业已形成“科研—种苗—养殖—加工生产—国内外销售”的产业链,为鲍鱼出口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市鲍鱼深加工出口企业达10多家。
18
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近年来,江苏省启东市持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深入推进“千企大走访”活动,不断优化“万事好通·益启企”政策,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全力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18
5月17日12时12分,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天仪29星、天仪34星、天仪35星、天仪42星、天仪45星、天仪46星共6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7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