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海远航 靠什么回家?

2023-02-10 14:36来源: 厦门晚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南宋末年,阿丘是一名泉州的舟师,负责福船的领航。因为泉州人多地贫难以耕种,阿丘的祖辈决定造条船,到海的那边去寻找生机。造船和领航的手艺代代相传到了阿丘这代。

  那年,他们的福船从东南亚归航,不小心触礁了,幸好福船有水密隔舱设计,才得以脱险。晚上,天黑了,他们用量天尺测北极星的高度,把测深锤抹上牛油沉到海底,通过分辨海底泥沙的质地、颜色、气味,来确定船的位置。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他们终于平安回家。

  这是近日播出的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讲述的一段古代福船的海上往事。对于这一则故事,网友们还有不少疑惑:中国海船究竟有多厉害?古代航海人员是否有自己的航海知识手册?专家学者称,远洋航海得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能够造出航海的船;第二,得有动力,要利用季候风;第三是导航技术,观天象和指南针,这些条件在唐宋时期就都具备了。

  水密隔舱制造技艺

  每个舱室互不相通

  一个漏水不影响整船

  在木质帆船远航的时代,出海贸易往往需要数月,想要顺利完成海上航行,海船的坚固性面临巨大的考验。而水密隔舱的船体设计,是船只能够搏击风浪的关键。这项制造技艺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隔舱板把船隔成互不相通的舱室的做法,被称作“水密隔舱”。一旦船舱在航行中破损,每个舱互不相通,一个舱漏水,不会影响整船航行。船员只要对漏水部分的舱体进行修复与堵漏,就可以继续航行,极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

  在上海航海博物馆的中央大厅里,陈列着一艘巨大的中国古代木帆船,它是按照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标准船型复原而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帆船的盛貌。

  由于中国海船优越的性能,宋元时期,在东海、南海和印度洋上行驶的大商船几乎都来自中国。据史料记载,每年有数千艘这样的中国帆船扬帆远航,往返于海内外进行贸易。

  古代季风航海术

  冬季出海夏季返航 “张帆巧驶八面风”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谭家齐说:“从中国要走到阿拉伯跟非洲那些远方,不能靠自己用桨,用体力去到那么远的地方,必须依靠风力。”

  依靠什么风?季风。风在每个季节都会因海陆温差的关系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按照季节改变风向的风就叫季风。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王东晓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季风的生成原理。

  季风存在于海陆交界处的。夏天的时候,太阳直射在热带地区,那么热带陆地上升温升得快,气压就低,海洋上的气压就高,就会形成一个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冬天,海里降温降得慢,所以相对陆地来讲,海上的温度就高一点,变成了海上是低气压,陆地上是高气压,这时候就形成了陆地吹向海上的季风。

  作为一种有规律可循的风向,季风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古代海上航行的助力。

  那时的中国人,冬季随着东北季风前往海外,进行贸易,当季风在夏季变为西南季风时,人们又顺着风返航。

  中国人就这样在一个季风期内往返穿梭于东南沿海、印度、东南亚诸岛以及阿拉伯半岛之间的广阔海域。

  “张帆巧驶八面风”,利用季风,古代中国人不再只是盲目地随波逐流。他们知道季风什么时候会来,什么时候该往哪里去。

  现在,你知道阿丘一行人为何能乘着夏天的季风回家了吧。

  航海“指南针”

  祖传《更路簿》记录方向距离 为航海指明起点和终点

  在没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指引方向的时代,沿海渔民是如何做到安全远行和返航的呢?

  海南潭门镇公认技术最好的船长苏承芬,有一本祖上流传下来的小册子《更路簿》。《更路簿》一般秘不示人,以手抄本的形式传于后人。

  苏承芬回忆:“自打小时候起,潭门的《更路簿》从曾祖父传到祖父,祖父传到我父亲,我父亲传给我,《更路簿》在海里起指明起点和终点的作用,主要作用是记录方向和距离。”

  《更路簿》是南海渔民在捕鱼、航运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南海航海路线、岛礁名称、海流等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它是当时中国沿海渔民跨海越洋的“指南针”。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谭家齐补充道:“从一个海岛去到另外一个海岛,它会先说它的‘方位’,大概分成24个针的位置。”

  “小册子还说明了‘距离’,距离用更的单位来形容,一个更是60华里,60华里是20多公里。从一个地方去到另外一个地方,它有多少更,去了多少更大概可以看到什么景观,这些都在《更路簿》里面描述了下来。”

  这是沿海渔民们的生存之道,也是数代中国人的经验总结。更多的水下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早已能够设计出精妙坚固的远航海船,研究出科学严谨的航海术,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海为邻,迎风破浪,向海而生。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新华社香港10月1日电题:“站在甲板上,心里特别自豪”——香港市民参观戚继光舰、沂蒙山舰点燃爱国热情 正在执行远海综合实习访问任务的中国海军83舰编队9月30日上午抵达香港特区,从当日起至10月2日组织舰艇开放交流活动。
02
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各地丰富文旅供给,促进假日文化和旅游消费。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各地丰富文旅供给,促进假日文化和旅游消费。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各地丰富文旅供给,促进假日文化和旅游消费。
02
10月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船舶有序通过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无人机照片)。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三峡枢纽累计通过船舶32018艘次,同比增长4.03%,累计通过量达1.28亿吨,同比增长11.15%;葛洲坝枢纽累计通过船舶33998艘次,同比增长5.2%,累计通过量达1.32亿吨,同比增长11.49%;共保障3330.45万吨民生物资过坝,持续为长江黄金水道效益发挥和沿江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02
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
01
当日是国庆节,各地群众以不同形式共庆祖国华诞。当日是国庆节,各地群众以不同形式共庆祖国华诞。当日是国庆节,各地群众以不同形式共庆祖国华诞。当日是国庆节,各地群众以不同形式共庆祖国华诞。
01
9月29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城道幼儿园举行的“花好月圆 古韵迎中秋”主题活动中,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彩绘灯笼。随着国庆、中秋的临近,各地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双节”。
01
国庆、中秋将至,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双节”。国庆、中秋将至,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双节”。国庆、中秋将至,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双节”。
30
9月29日11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号卫星01、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杨熙 摄)  9月2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号卫星01、02星发射升空。
30
时逢北京故宫博物院百年华诞,宁寿宫花园第一、二进院落将于9月30日起向观众开放。宁寿宫花园又称“乾隆花园”,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西北隅,是乾隆皇帝为晚年生活构建的理想居所。
30
经过三年多建设,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于9月28日正式建成通车。
29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