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季
“围炉煮茶”
成为新晋“网红”社交方式
茶香袅袅、烟火氤氲
在寒冷的冬日
邀上三五好友煮一杯茶
烤一些小吃
真的是非常温暖惬意
播放46.5亿次,围炉煮茶为啥火了?
在新浪微博,“围炉煮茶”的话题阅读量达1.2亿,评论2.5万条。在小红书,这一话题的浏览量达1158.8万。在抖音,这一话题的相关视频播放量达到了46.5亿次,其中最热门的一条视频点赞量超百万,而“围炉煮茶烤红薯”的相关视频播放量也达到2.1亿次……不可否认,围炉煮茶的确火了。
从去年秋天开始,围炉煮茶就开始见诸各大社交平台,随即引发热捧。“三五好友”“人间烟火”“新中式下午茶”“温暖秋冬”“岁月静好”……这些关键词频繁被提及,恰恰暗合了时下年轻人追求“仪式感”“氛围感”“慢生活”的心理,再加之围炉煮茶的社交属性,亲人好友围坐在一起,打卡拍照后,再配上一条充满诗意的文案,一条吸睛的朋友圈就完成了,这也满足了不少人的分享欲。
但是
这炉暖茶香的温馨场景下
也暗藏危险
江苏扬中
大年初一当晚
50多岁的儿子和70多岁的母亲
在家中用铸铁炭火炉围炉煮茶
因天冷关闭门窗
导致两人一氧化碳中毒
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
母子二人已没了心跳
记者梳理发现
“围炉煮茶”爆火以来
多次因致人中毒登上热搜
出事的人不止一例
▼▼▼
▼▼▼
上海男子报警
两个朋友吃着饭却突然昏迷
民警到场发现
阁楼内摆着正在燃烧的炭火炉
遂立即将炭火炉拎至天台并开窗通风
经了解
该男子和两名朋友用炭火炉烤红薯
期间在阁楼内把酒言欢了近6小时
其中两人昏昏欲睡
他意识到可能缺氧中毒,这才报警求助
幸运的是,经救治
三人均脱离了生命危险
▼▼▼
前不久
山东潍坊的胡女士
由于天气寒冷
没有开窗通风
围炉煮茶三小时后
身体开始出现意识模糊
据当事人胡女士回忆道
当时觉得是一氧化碳中毒
便离开了房间
没想到30分钟后开始出现
头晕且狂吐不止
就医后
确诊为一氧化碳中毒
所幸就医及时,目前已无大碍
▼▼▼
1月12日凌晨1点多
广州番禺区钟村街祈福新邨
一对年轻夫妻半夜“围炉”烧烤
因天冷关闭门窗
导致两人一氧化碳中毒
女住户的症状相对严重
躺在地面无法动弹
男住户凭借意志力
在昏迷前最后一刻拿到了手机
拨通了120急救电话
好在两人经过及时治疗已无大碍
▼▼▼
1月12日
浙江宁波
一对夫妻在家中用铸铁炭火炉
围炉煮茶烧烤至深夜
在未熄灭炭火的情况下直接就寝
直到次日才被朋友发现一氧化碳中毒
万幸二人无生命危险
但妻子刘女士却出现四肢无力
双上肢抽搐伴大小便失禁的病症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都曾发生因围炉煮茶而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多达十余起,当事人轻则呕吐无力,重则昏迷抽搐,不少人险些丧命。
@中国消防 提醒
木炭在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
一定要保持通风
“之所以围炉煮茶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通风换气不畅。”北京市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科长刘丙涛说,现代人围炉煮茶的环境不像古人,是在密封性很好的楼房屋内,如果长时间不通风,就会造成一氧化碳聚积,导致中毒。
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曾做过围炉煮茶的消防实验。在一间约60平方米的密闭房间内,消防员点燃炭火仅仅15秒后,一氧化碳检测仪就发出了报警声,1分50秒时,一氧化碳浓度就已经超过0.01%。刘丙涛表示,一氧化碳浓度一旦达到0.05%,就可以使人中毒,造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有的商家店内会装通风换气设备,但居民在自己家中长时间围炉煮茶,一是不易让炭火充分燃烧,继而产生一氧化碳,二是因怕冷不愿开窗,难保不出意外。”刘丙涛说,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中毒不易被察觉,更增加了围炉煮茶的危险性。
除了一氧化碳中毒,围炉煮茶也存在引发火灾的可能,“既要留意防中毒,又要注意防火。”刘丙涛说。
一旦一氧化碳中毒,该如何施救?
一旦发现有人因围炉煮茶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该如何施救呢?刘丙涛建议,应立即开窗通风,并将中毒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同时注意保暖。如果情况危急,或不能判断中毒者身体状况,要及时拨打120、119电话。“切记要保持中毒者静卧,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和刺激以减少其体内的氧气消耗。”
“松解衣扣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中毒者出现口鼻分泌物增多,要用毛巾等擦拭干净,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刘丙涛说,如发现中毒者心跳呼吸骤停,在等待120到来的过程中,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再次呼吁和提示广大市民朋友,围炉煮茶时消防安全切莫大意,切记可燃物远离炉火!切记一定要保持通风!”刘丙涛说。
如果遇到一氧化碳中毒
这些方法可以自救或施救
学起来!
综合自:新华网 南方日报 浙江新闻 锦观新闻 广州日报 @中国消防等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