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2023-01-20 09:24来源: 人民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实践成就和经验做法,介绍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努力和成效,介绍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行动和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新时代的十年,中国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让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也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我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传统制造业在加快调整优化,“十三五”期间累计退出钢铁过剩产能达1.5亿吨以上,水泥过剩产能3亿吨;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了15.1%和32.4%,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5.7和4.2个百分点。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2012年降低了9%以上,全国火电机组每千瓦时煤耗降到了302.5克标准煤,均处于世界领先。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据初步测算,2021年,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约21亿吨,综合利用率较2012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成效非常明显。”

  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顺利投产发电,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了700万辆,LNG、甲醇等绿色动力船舶的国际市场份额接近50%……我国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链强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成果丰硕。

  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快速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2012年的24.6%提升到了2021年的55.3%。目前5G基站的单站能耗比商用初期降低了20%以上,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持续优化。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工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方向转型发展。”辛国斌说。

  政策工具激励引导,中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规模居全球前列

  绿色产业发展提速,离不开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措施支持。

  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十年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多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中央层面年度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近2000亿元。实施5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建立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体系,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引导促进绿色产品消费。

  强化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我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有效发明专利4.9万件,新能源产业有效发明专利6万件,分别是2017年年底的1.6倍和1.7倍。形成了覆盖节能、节水、环保、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新能源、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引领产业发展越来越快。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推动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15.9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余额超过1.1万亿元,规模均居全球前列。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绿色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展现勃勃生机。”赵辰昕表示,绿色产业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从政府层面,将加大政策引导和推动力度,持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推动绿色产业持续健康更好地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9微克/立方米,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7.9%,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首批18个美丽河湖、8个美丽海湾,在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目前全国已经建设46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美丽中国的多彩画卷生动展现。

  促进形成绿色空间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整个陆域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30%;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十年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扭转。

  “前不久,‘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修复旗舰项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说。

  有力推进全球减碳,中国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深入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新时代十年,中国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赵辰昕说,新时代十年,中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优化能源结构,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能力。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了7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处于世界第一;2022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8%,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国当年新增发电量的55%以上,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生产规模、2021年清洁能源投资总额均居世界第一。目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顺利推进,第一批约1亿千瓦的项目全部开工,第二批、第三批项目也在陆续推进。

  加大修复力度,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保持“双增长”,为世界贡献了更多的“中国绿”。

  “中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强劲动力。”赵辰昕表示,“中国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这个承诺也是要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些都将有力地推进全球减碳的进程。”(本报记者 陆娅楠)

[责任编辑: 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当日,“长安二千三百里”——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揭幕。展览展出了近年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雄安古州城遗址开展考古发掘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展出相关出土文物百余件,其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修复的唐代龙首、战汉时期陶量等珍贵文物首次以修复完成状态向公众展示。
29
当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办的“三个中心 一个高地——服务国家战略赋能香港未来”主题展览在乌鲁木齐开幕。
29
夜空上演火星伴月,微微泛红的火星与一弯蛾眉月近距离相伴。
29
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新华社发(王亚鹏 摄)  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
28
近日,受上游降雨影响,黄河晋陕峡谷水量大涨,位于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交界的壶口瀑布迎来伏汛,主副瀑布连成一线。近日,受上游降雨影响,黄河晋陕峡谷水量大涨,位于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交界的壶口瀑布迎来伏汛,主副瀑布连成一线。
28
夏日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红柳湾镇加尔乌宗村牧民们赶着骆驼,从戈壁滩春季牧场转场到祁连山区的夏季牧场,让骆驼更好生长的同时也让牧场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夏日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红柳湾镇加尔乌宗村牧民们赶着骆驼,从戈壁滩春季牧场转场到祁连山区的夏季牧场,让骆驼更好生长的同时也让牧场环境得到休养生息。
28
这是7月26日拍摄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现场。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包括会议论坛、展览展示、赛事评奖、应用体验、创新孵化等五大板块。
27
当日,贵州榕江举行主题为“感恩重启·贵州超力量”的超级星期六活动,球星巴乔、卡洛斯现场助阵,助力“村超”重燃赛事,正式回归。当日,贵州榕江举行主题为“感恩重启·贵州超力量”的超级星期六活动,球星巴乔、卡洛斯现场助阵,助力“村超”重燃赛事,正式回归。
27
26日,2025年游泳世锦赛跳水项目迎来首个比赛日。7月26日,冠军中国队选手陈艺文、陈芋汐、程子龙、曹缘(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后合影。
27
近年来,作为民营经济重镇的福建省泉州市,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支撑,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型,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26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