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证词,揭露历史真相

2022-12-13 07:26来源: 南京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系列新书发布会现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侵华日军士兵新井淳的《阵中日志》。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60余张关于日军“荣第1644部队”的照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南京大屠杀研究史的新书。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瑜

  纸页发黄的线装册,封面上写着四个字——“阵中日志”,这里面,是一个侵华日军士兵记录的南京所见,成为日军“慰安妇”制度最新铁证。11月30日和12月1日,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布了一批新发现的南京大屠杀有关史料文物,并有一批新书发布。其中纪念馆委托日本友人大东仁在日本代征集到51件(套)珍贵的文物史料,填补了南京大屠杀研究史的一些空白。这些“无声”的证词,都在一一控诉着85年前发生在南京的屠城历史,向世人昭告历史真相。

  一本日记,揭露日军在南京开设慰安所时间的最早记录

  这本《阵中日志》是侵华日军士兵新井淳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1937年10月12日至1938年9月23日,新井淳跟随部队从日本国内坐船出发,投入侵华战场,在上海、南京、无锡、嘉兴、镇江等地驻扎的日记记录,包含了日军伤兵收治、抢劫、建立慰安所,以及日军遭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等重要内容。

  1938年1月1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从今天起,开设了慰安所。每个人30分钟,费用是下士官150钱(1.5日元),士兵100钱(1日元)。”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日本侵华史研究专家孟国祥说:“这是目前发现的在‘慰安妇’制度正式确立后日军在南京开设慰安所时间的最早记录。”

  日军“慰安妇”制度是大规模的性暴力犯罪,给二战期间被强行征作“慰安妇”的亚洲女性带来了终身不可磨灭的伤害。

  南京沦陷期间,侵华日军曾在南京开设多个“慰安所”,凌辱女性,罪行累累。孟国祥介绍,之前发现文字记载在南京设立慰安所的决议是日军上村利道的日记,该日记中记载了“1937年12月28日,军队的非法违纪事件越来越多,参谋部第二科召集各队将校会议,参谋长强调军纪,并审议通过了第二科提出的关于设立南京慰安所提案。”

  之前大家对南京慰安所的了解,主要依靠受害者的回忆、日方的一些档案文献,以及日本研究者的成果,这本《阵中日志》的发现反映了在南京设立慰安所的确切时间以及运作情况,这对推进日军在南京实施“慰安妇”制度的研究有帮助。

  一组照片,成为日军在南京开展细菌战罪行的铁证

  此次公布的60余张关于日军“荣第1644部队”的照片,向世人揭开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用平民开展细菌战试验的罪行。

  日军侵占南京后,1939年4月,在原“中央医院”(今东部战区总医院)旧址成立“荣第1644部队”,又称“多摩部队”,其对外宣称是日军“华中防疫给水部”,实质上是从事大规模细菌战与毒气战研究试验的机构。

  这组照片中,其中的4张是该部在南京举办类似“变装游行”活动,照片上清楚地显示出“荣第1644部队”字样的标牌,还有4张反映了该部队在南京的驻地建筑、日军在驻地建筑前的留影、“多摩部队”创立一周年演艺会等内容。

  孟国祥介绍,南京的“荣第1644部队”和“731部队”同样臭名昭著,但是由于这些细菌战实验都是极其隐秘的,后期日军又将相关资料销毁,中国掌握的资料很少,照片就更为少见,这组照片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1998年12月,在今东部战区总医院附近的工地上曾发现过一批头骨,经多专业考证鉴定,确认是侵华日军“荣第1644部队”细菌试验受害者的41具头颅。这组照片与24年前被发现的受害者头颅相互印证,成为日军在南京细菌战的铁证。

  此外,此次还发现了1942年日本发行的“‘南京陷落’儿童教育戏剧卡片”,这是日本政府对国民推行军国主义教育的有力佐证。

  据悉,《阵中日志》、日军“荣第1644部队”的照片、“‘南京陷落’儿童教育戏剧卡片”等文物是江东门纪念馆委托日本友人大东仁先生在日本代征集到的,一共51件(套),已全部入藏纪念馆。

  一系列新书,向全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真相

  今年的系列新书发布会,《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侵害与交涉:日军南京暴行中的第三国权益》《南京大屠杀史》(哈萨克文)(西班牙文)等8本新书与读者见面。

  今年是约翰·拉贝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馆的智库专家推出研究专著《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该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杨夏鸣和纪念馆的资深研究人员刘燕军等4位专家历时20多年合作完成。

  作者之一张连红教授说:“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谨以此书献给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仍坚持留在南京的20余位西方人士,献给与西方人士并肩战斗、与同胞守望相助的1500余位中方人士。人道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侵害与交涉:日军南京暴行中的第三国权益》是纪念馆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课题成果,由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崔巍撰写,书中以日军在南京大屠杀过程中侵害第三国权益为视角进行研究,强调了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影响。

  崔巍介绍,该书拓展了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范围,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如南京大屠杀的时空范围问题、南京大屠杀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等。

  《南京大屠杀史》(哈萨克文)(西班牙文)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加上之前出版的英文、希伯来文、波兰文、韩文、印地文,形成了7个语种海外传播矩阵。

  纪念馆与中国外文局合作,启动了外译丛书《二战记忆:南京大屠杀》的编辑出版工作。该丛书围绕南京大屠杀核心史料,重点将第三方的史料原文呈现给外国民众,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纪念馆还加强与海外华人学者的合作,在国外出版外文版著作,并在国内出版相应的中文版。去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陆束屏先生与纪念馆合作推出了《日军南京暴行:德国外交文件中记载的南京大屠杀与劫后社会状况》一书。今年这本书出版了英文版和德文版。英文版于8月由世界著名的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在纽约、伦敦、柏林、新加坡等地出版;德文版于10月在德国威斯巴登出版。

  今年,陆束屏还有两本英文书在国内推出了中文版,均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一本是《他们当时在南京——南京大屠杀的英美国民见证》,呈现了第三方亲历者留下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本是《直面历史的深渊——南京大屠杀始末探析》。


[责任编辑:许莹莹]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近年来,作为民营经济重镇的福建省泉州市,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支撑,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型,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26
当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重庆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下称“书博会”)在重庆开幕,线上线下汇集精品图书上百万种,其中新书约10万种。本届书博会以“书香中国 阅读之美”为主题,主会场设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同时在重庆市南岸区、大足区设分会场。
26
一场降雨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出现云海景观,层层云海在奇险峻秀的山峦间翻腾,群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一场降雨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出现云海景观,层层云海在奇险峻秀的山峦间翻腾,群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25
7月23日,工作人员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区内进行2025年度岩画复查(无人机照片)。贺兰山岩画记录了3000至10000年前当地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及多种图案和抽象符号,是反映我国北方先民生活状态的文化符码,为研究贺兰山地区远古时代乃至近现代生态环境和物质条件提供了珍贵资料。
25
7月24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会场,媒体记者拍摄《合乐图》民族乐器复刻展演。
25
7月23日,四川成都火车东站候车大厅客流如织。自7月1日暑运启动以来,中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已经突破3亿人次,日均安排加开旅客列车922列。自7月1日暑运启动以来,中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已经突破3亿人次,日均安排加开旅客列车922列。
24
7月23日,在西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暑期爱心教室,孩子们在志愿者辅导下画画。暑假期间,浙江省嘉兴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启暑期“爱心教室”,课程包括绘画、书法、阅读、手工以及作业辅导等。
24
7月22日至23日,2025年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城举行。7月22日至23日,2025年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城举行。
24
7月18日晚,意大利游客阿尔弗雷多·奇米诺(左)和朱利奥·巴尔托利在上海外滩与东方明珠合影。签证便利化政策措施有效带动大批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签证便利化政策措施有效带动大批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
23
7月21日至23日,2025年“火把原乡·清凉布拖”彝族传统火把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举行。服饰展演、火把狂欢夜、朵洛荷及传统选美、传统民俗竞技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当地彝族群众与嘉宾、游客一起欢度火把节。
23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