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方舟重洋
近日,聚焦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的电视剧《风吹半夏》赢得不俗反响。该剧改编自著名女作家阿耐的作品《不得往生》,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民营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寻求发展的壮阔历程,绘制了一幅壮丽的中国经济变迁图景。
女性奋斗
爱奇艺全网独播,并在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同步播出的《风吹半夏》,讲述了许半夏与童骁骑、陈宇宙三人白手起家的故事。从收废钢铁到涉足钢铁行业,在漫长的创业岁月中,他们结识了形形色色的商界人物,感受了人情的冷暖、商场的残酷。最终,许半夏凭借独到眼光和果敢个性,在男人扎堆的钢铁行业里闯出了一片天地。虽饱受痛苦波折,却颇有风雨之后见彩虹的甘甜。
颇具亮点的是,《风吹半夏》把主角锁定为女性,塑造了一个有魅力的女企业家形象。
镜头中,赵丽颖饰演的许半夏脸上的皱纹、眼袋、瑕疵都真实地展示在观众眼前。这与导演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相一致。譬如,该剧在布景上注重年代氛围感的还原,细节精确到,与金属沾边的物件都带上铁锈——因为剧组在采景时发现,沿海的钢厂所处环境是潮湿的。
在《风吹半夏》中,许半夏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她的身体里似乎蕴藏着与其外表不相符的巨大雄心与能量。她清明有力,温柔善良,行事有原则,为人有底线。在创业的过程中,许半夏骨子里的江湖侠气和一颗拳拳之心足以动人,但也不乏商人狼性与滴水不漏的高情商。她是陈宇宙、童骁骑等人眼里的“老大”,也是同行的“眼中钉”。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许半夏审时度势,抓住商机,用自己的实力在男人扎堆的钢铁行业里打拼,并以成功的姿态脱颖而出。
许半夏一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不论是在酒局上处理人际关系的游刃有余,还是在生意场上利益博弈的果敢抉择,“聪明”“有野心”等关键词似乎一下就蹦出来。不仅如此,她踩着“恨天高”灵机一动就把炙手可热的外企高管赵垒拉到自己桌上谈生意;因缺钱,硬着头皮回家借钱;背上所有家当,怀着一线生机去他乡寻找钢材生意……种种细节的铺陈,将一个“干净、有胆识、有韧劲”的女企业家塑造得有血有肉。
该剧总制片人、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谈到:“这里面有一群敢想、敢拼的人,在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获得又失去。主人公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奔涌向前,奋斗拼搏,这种精神是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激励和打动人的!许半夏其实满身伤痕,可是你看不出,她也不想让你看到,她唯一做的,就是旁若无人地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时代群像
不仅如此,该剧同样注重刻画人物群像,剧中的配角个个出彩。
以许半夏的“首席扛把子”童骁骑为例,他原本桀骜不驯、爱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年轻时因帮许半夏打抱不平,不慎伤人而入狱,但在创业中经历了可贵的成长。在与许半夏、陈宇宙形成创业“钢三角”后,朋友的照顾关爱、创业的现实历练等,成为了促进童骁骑精神成长的重要因素,帮助其完成了从“桀骜少年”到“商场老手”的蜕变。
《风吹半夏》描绘的并非是孤胆企业家的故事,而是一群“时代企业家”的群像,情节因此起落有致、韵律悠长。不难发现,该剧主创人员试图将剧中不同人物进行组别对比,由此展现不同人物的个性和行为抉择,并基于此强化观众认同。剧中的童骁骑、陈宇宙与许半夏一道披荆斩棘,奋斗创业,构成了密不可分的“钢三角”;而以伍建设为核心的老一代创业者则稍显传统和保守。前者的敢于拼搏和后者的谨慎沉稳所碰撞出的矛盾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让观众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创业之路和命运走向,展示出了一幅中国上世纪90年代社会变革的斑斓画卷。
《风吹半夏》编剧之一的张挺表示:“从编剧角度来说,这部作品是现代戏选材中比较难得的,它更像一个历史剧,很有历史纪实的意义。”的确如此,《风吹半夏》通过创新的影视化表达,讲述了时代发展下的个人成长,彰显出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时代风貌;不仅如此,该剧所讲述的民营企业家创业史,也是民营经济发展史,由此见证了改革开放成果,记录了时代发展的变迁。
弦外之音
影视作品,贵在余味。
《风吹半夏》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当属第二集揭示“许半夏”名字的由来。“半夏”作为一味中药材,对治疗咳疾有奇效,但未经炮制的“生半夏”则有一定剧毒性。原来,许半夏的母亲难产去世后,父亲因心生怨念,才以一味不幸的“毒药”给女儿命名。
但恰恰是这一抹人生的“不幸”,赋予了许半夏身处逆境却细嗅蔷薇、清风自来的品质。当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无畏和热血也应是这一路上的坚船快帆,这抹不幸也终将被“炮制”成人生的良药,抚平每一次迎难而上所带来的伤疤。“半夏入药,立见成效”。
这一味“人生良药”,是许半夏的王牌,或许也是《风吹半夏》意欲传予观众的弦外之音。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续拼搏,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失为一件乐事!
《风吹半夏》是一部可圈可点的现实主义励志剧集。这类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依旧需要回归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以表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根本基要。唯此,才能最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彰显时代的精神,也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从文艺作品中收获感动,汲取动力。
导演傅东育谈到:“希望对已经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年轻孩子说:‘你看,这是中国的1991年,这是中国的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