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前移应急管理关口 实现预警既能“叫醒”又有“回应”

2022-10-18 20:55来源: 中国新闻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新网西宁10月18日电 (李隽)18日,记者从青海省应急管理厅获悉,该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将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础。

“我们深入推进灾害风险管理与综合减灾,全面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防汛抗旱水利设施防御、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取得积极成效。”青海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王跃荣说。

青海创建17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507处,组建近9000人的五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累计下达省级补助3163万元,鼓励支持农牧民投保政策性农房保险。积极争取并落实中央救灾资金,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紧急期、过渡期、冬春救助期生活困难,增强农牧户抵御灾害风险能力。

2017至2021年,青海省年均受灾人口、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损房屋间数,较2012至2016年均值分别下降41.9%、12.2%、47.2%、47.9%。

该省做好全省森林草原防灭火各项工作,组织相关成员单位针对林牧区、自然保护地、风景区、城镇周边等重点区域和部位开展地毯式隐患排查,严格做到了山头有人管、林区有人护、路口有人守,实现全省连续35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

青海省应急管理厅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处处长王宁介绍,该省组织实施青海省综合防灾减灾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建设覆盖省、市(州)、县(区、市、行委)三级的天、地、空立体式综合防灾减灾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防灾减灾救灾信息网络和数据传输,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我们充分发挥自然灾害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地震、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等部门组织实施了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强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信息的实时共享,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做到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应急联动及时响应,确保预警信息发布能够既能‘叫醒’又有‘回应’。”王宁说。(完)


[责任编辑:李丁丁]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5月20日19时5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3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1
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21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
21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重点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通过重大文化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了一批具有“海派”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20
当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穿越海河,累计掘进里程超5000米。当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穿越海河,累计掘进里程超5000米。
20
当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15时33分,满载460名游客的2025年“京和号”首趟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鸣笛启程,开启为期19天的新疆南北疆深度环游之旅。当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15时33分,满载460名游客的2025年“京和号”首趟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鸣笛启程,开启为期19天的新疆南北疆深度环游之旅。
20
西十高铁西起陕西省西安市,向东南穿越秦岭山脉,途经商洛市,终点为湖北省十堰市,正线全长255.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西十高铁西起陕西省西安市,向东南穿越秦岭山脉,途经商洛市,终点为湖北省十堰市,正线全长255.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19
5月18日上午,大熊猫“兴兴”和“靓靓”结束11年的旅马生活,启程回中国。当日清晨,大批当地民众自发聚集到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与机场周边,与大熊猫依依惜别。当日清晨,大批当地民众自发聚集到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与机场周边,与大熊猫依依惜别。
19
5月18日,河北唐山南堡盐场的工人将收获的春盐装船(无人机照片)。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南堡盐场的35万亩盐田迎来春盐收获期,工人利用晴好天气加紧收获,盐田里处处繁忙景象。
19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将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突破口,倾力建设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不断探索“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把考古现场“搬”进展厅、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物魅力。
18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