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的电影《妈妈!》中,80多岁的吴彦姝与60多岁的奚美娟饰演一对母女。我们很少见到这样一对女主角。她们普通又独特,阿尔茨海默病的意外到访,打破了她们平静的老年生活。
正式上映前,影片已经得到业界的肯定。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吴彦姝凭借“妈妈”蒋玉芝一角,斩获“天坛奖”最佳女主角奖。颁奖礼当晚,两位演员深情相拥的画面迅速刷屏。吴彦姝在获奖感言中动情地说:“我这个奖有奚美娟的一半,没有她,我是拿不到这个奖的。”
她们如何评价《妈妈!》?她们与《妈妈!》有哪些故事?我与吴彦姝、奚美娟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一见面就觉得是妈妈和女儿”
影片上映了,吴彦姝和奚美娟依然像戏中一样称呼彼此。
最先定下的是奚美娟饰演女儿,吴彦姝得知,欣然应邀。“一见面就觉得是妈妈和女儿,我们俩一见如故,迅速进入到母女关系中。”吴彦姝说,戏里,她们以母女相称,戏外,“她叫我‘吴妈’,我叫她‘小奚’”。
母亲与女儿、照料者与被照料者,故事里母女关系的反转,激发两位演员的创作兴趣。
在吴彦姝看来,最初妈妈疑心自己行将就木,“咿咿呀呀”中不断给女儿制造小麻烦,总是黏着女儿,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得知女儿患病后,她成为女儿的坚强后盾,照顾并激励女儿勇敢面对生活。“妈妈前期的‘作’,不能让观众觉得讨厌,对我是个挑战。”吴彦姝说。
女儿的人生也经历了反转。女儿尽责尽孝,对老母亲关心照顾是我们社会的常态。《妈妈!》开头的设定也是如此,观众看到的是,一个风平浪静的知识分子家庭和尽心照顾老母亲的女儿。故事进入到三分之一左右,逆转出现。
“妈妈的反转主要在态度上,女儿的反转主要在生理和心理。导演很大胆,把整部电影交给两个中老年演员承担。如果妈妈缺失了,女儿的角色完成不了,如果女儿缺失了,妈妈也完成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奚美娟认为,导演的设置给了她们创作上的无限天地,有难度,但演员渴望这样的创作空间。
在吴彦姝看来,女儿一角的难点在于,如何去演一个人忘了这个世界,并且让观众相信。有一场戏,妈妈做了女儿喜欢的食物,用小勺一口接一口地喂。女儿突然对着妈妈,深情叫了一声:“妈妈”。妈妈以为女儿好转,惊喜无比,激动地回答:“哎,我是妈妈”。女儿却微笑说:“你,真像我妈妈……”从惊喜到失落,从希望到失望,这场对手戏,两位演员的表演严丝合缝、丝丝入扣。吴彦姝评价:“小奚给到我的眼神是最准确的”。
奚美娟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她对很多角色都可以驾轻就熟。这一次,却是她从艺40多年来非常独特的表演实践。
有一场雨戏,奚美娟印象深刻。瓢泼大雨中,女儿像是听到了某种召唤,仿佛回到了18岁,她在院子里摆放爸爸喜欢的各种礼物,在雨中载歌载舞等待爸爸归来。而忧心忡忡的妈妈只想赶紧把女儿拉回到屋子里。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女儿,怎会允许有人阻断她。几次推搡,几个来回,女儿抓起妈妈的手臂,咬了一口。
“我突然间看了妈妈一眼,她愣了一下,接着又假装没事。我们之前没有对这场戏做任何设计,都是在拍摄中即兴的表达。”奚美娟说,好的搭档可以共同进入情境,这就是职业演员间的默契。
你来我往,相互给予,共同成就。因为有这样的默契,才成就了银幕上独特的“这一个”妈妈、“这一个”女儿。
尽量理解他们的世界
吴彦姝和奚美娟随影片主创路演到杭州,一位观众在观影后对她们说:“做了5、6年关爱阿尔茨海默病的志愿者,我感到,我们只能尽量理解他们的世界。”创作中,她们同样是尽量理解和靠近他们。
根据影片医学顾问、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认知障碍性疾病科医生张巍提供的数据:中国目前有将近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占全球患者总量的四分之一。“阿尔茨海默病,像橡皮擦一点一点吞噬大脑的功能。患者在早期,认知功能还保留,生活能力逐渐下降,生活中越来越多依赖照料者;很多患者在晚期不会吃饭,不会穿衣服,大小便失禁,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放眼世界影坛,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的题材,也是近十几年的创作热点,像《爱》《依然爱丽丝》《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优秀之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国产剧《嘿,老头!》中,李雪健出演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妈妈!》则用电影语言展现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和病程,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和母女间的真情流露构成了影片的律动。
生活中,两位主演都有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接触的经验,心酸的记忆和深刻的共情被带入角色塑造。
吴彦姝想起,一个同事得知自己患阿尔茨海默病后,增加了给她打电话的频率。电话里,同事这样说:“吴彦姝,我没有事,只是给你打个电话,也许,就没有下一次了。”回忆至此,吴彦姝哽咽了。
多年前的一个公众场合,奚美娟遇到过一位前辈友人,发现她的状态与以前不一样,走路经过几级台阶,有年轻人出于关心扶她一把,她则甩开别人伸过来的手,主动跳下两级台阶,笑着说:我很好,我没事。此事没多久,奚美娟听说这位前辈友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这就是职业知识女性的心理特征,想起这些细节,我都很难过。”
用表演真实细腻地呈现女儿的外在与内在,是极具挑战性的创作过程。“未知”,是奚美娟对女儿的定义。塑造人物前,她认真阅读了大量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医学书籍,也观摩了好几部同类题材的电影作品,试图靠近并触碰到女儿有形或者无形的轮廓,努力进入到女儿的心理状态。这个过程,奚美娟概括为:“既高度理性又充满激情”。
影片所关注的他们的世界,既包括患者也包括家属。在《妈妈!》中,我们看到母女关系的逆转,而撬动这一逆转的是伟大的“母爱”。本届北影节“天坛奖”评委认为,吴彦姝“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俏皮可爱的母亲形象,细节的把控,表演的张力,映射出伟大的母爱光辉”。当观众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手把手照顾女儿时,看到年迈的母亲奋力奔跑追逐女儿时,看到瘦小的母亲推着轮椅上的女儿走来时,看到老母亲身心俱疲瘫倒在沙发时,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一次次被触动,因为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母爱。
“这是一部呈现东方文化下解读人类面对共同难题的作品。”在奚美娟看来,“东方人文传统下的家庭关系,以及母亲在子女遭遇不测时的无私无畏,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在自然灾难面前,在未知疾病面前,人有时候显得特别渺小和无奈,但是,当我们能够自信面对一切已知或未知的事物时,人类又是伟大的。因为人类的生命基因里,有一种最根本的涌动力量,支撑我们去抗衡各种各样可怕的打击。这种力量,是人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奚美娟说。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