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施政 通讯员李黎
9月6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共12位,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上榜,成为武汉基础教育第4位获此荣誉的教师。
得知这个消息,马丹激动得流泪了:“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所有武汉教育人的荣誉,是国家对所有一线援藏教师的肯定。感谢同仁们的帮助,感恩我的每一个学生的笑脸,他们是我坚守教育初心的动力。”
马丹是武汉市旅游学校的一名优秀艺术教师。2016年,作为湖北省“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中的一员,她来到西藏山南。6年里,她成立了西藏第一支学生啦啦操队,带着孩子们登上更大的舞台,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 她成立了雪域高原第一支学生啦啦操队
马丹还记得,2016年她刚刚来到西藏时的一幕幕。“一下飞机,蓝天、白云和草原,把我惊呆了,西藏比传说中还要美。”刚刚抵达西藏,马丹为眼前的美景兴奋不已。但很快,出发前最担心的高原反应,袭击了包括她在内的所有人。“当天晚上就睡不着觉,头疼得厉害,这种状态持续了好久。”马丹说。
在西藏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马丹担任音乐教师。作为专业领域内全国知名教师,她受山南市教育局邀请,多次在全市进行“山南市名师示范课”展示交流,并作了专题讲座,帮助当地教师提高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的教学水平。
“藏族孩子爱唱爱跳,这正好是我的专业特长。”教课之余,马丹在学生中开设艺术舞蹈兴趣班,融合现代时尚啦啦操与藏族传统舞蹈等表现形式,为学生们“量身定做”编排了别具一格的藏式啦啦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并成立了雪域高原上第一支学生啦啦操队。
在高原上跳啦啦操,刚开始,马丹身体吃不消。上课时,做一两个示范动作就喘得厉害,上一节课,相当于在武汉上两三节课的强度。2018年3月,因为劳累和缺氧,马丹晕倒在宿舍里,幸亏发现及时。回武汉休养没多久,她又主动申请归队。
2018年7月16日落幕的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上,马丹带着24名学生摘得花球啦啦操项目冠军和街舞啦啦操项目亚军。“这是来自西藏的队伍第一次参加比赛,成绩来之不易。更让她高兴的是,孩子们走出大山,开阔了眼界,登上了更大更高的舞台。”马丹说,比赛地点在山东,许多孩子是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每个人眼睛都发亮。
■ 放不下这里的孩子,她决定留下来再援藏3年
2019年暑假,3年的援藏期结束,马丹可以从西藏回武汉了。可想到9月底,啦啦操队的孩子们要去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她放心不下。学生得知马丹要走,拉着她说:“老师,您等我三年,等我毕了业再走吧!”马丹心头一酸,决定留下来,再援藏3年。
那个暑假,她在西藏陪啦啦操队的孩子们备赛两个多月。假期里食堂没有供应,师生每天中午就坐在草地上,头顶蓝天白云,一起吃盒饭。上台表演时,孩子们把西藏人民修筑房屋时的“打阿嘎”场景融入啦啦操动作,台下的观众们都惊喜鼓掌赞叹。他们的表演,也收获了大赛银奖。
第二期援藏,马丹来到了山南市东辉中学,她在这所学校成立了传统艺术文化社团,想让西藏的孩子既能传承当地文化,也了解更多的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在学校的支持下,马丹专门去了西藏大学,花了两周多的时间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热巴鼓舞。回到学校,她就教孩子们跳起热巴鼓舞,还把京剧《卖水》唱段融入其中,来了一个“跨界混搭”,让孩子感受不一样的文化魅力。在山南市的庆祝活动中,这段表演也收获了一片赞誉。
■ “如果需要我再去,我义不容辞”
三年又三年,归期推迟、鲜少陪伴,马丹总觉得对家人有很多愧疚。
马丹的父亲患有尿毒症,长期需要人照顾。可每次马丹问起家里,军人出身的父亲总对她说:“你好好干,家里的事不用操心。”父亲去世时,马丹急急地赶回了老家,跪在地上久久不起。亲人劝她、拉她,她泣不成声:“让我跪一会吧,我对爸爸尽孝的时间真的是太短太短了……”
儿子高三那年,她不能像其他家长一样陪伴左右照顾。6月7日高考,马丹6月4日才坐飞机赶回武汉,儿子高考完第二天,她就回到了山南。儿子去过两次西藏,看到了妈妈工作的样子,对她说:“你这么努力,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让马丹欣慰的是,儿子刚刚大学毕业,已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援藏6年,马丹给西藏孩子们带来很多改变,西藏也成了马丹雪域高原上的第二故乡。7月15日,马丹从西藏返回武汉时,在她的朋友圈里写道:“回望六年援藏路,庆幸初心未变,担当作为,收获太多,感恩在心,山南,难说再见!”她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以后只要有机会,她还会再去西藏,关注西藏的教育发展。“如果需要我再去,我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