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让我们聆听手术台上的“90后”彭淑牖(yǒu)的故事。
彭淑牖,1932年出生于广东,今年90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外科学专家,1955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并分配至附属第二医院,至今仍工作在临床一线。他发明的“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将传统手术中的“七刀八剪”化繁为简;发明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解决世界性临床难题,为中国外科学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2022年,在第七届中国医学家年会上彭淑牖被授予“十大医学泰斗”荣誉称号。
生于医生世家
立志做一辈子“好医生”
8月的一个上午,在配合主刀医生完成手术中最难、最关键的部分后,彭淑牖走出手术室,还有2个月,他就满90岁了。“我们外科医生能多做一台手术,就多做一台。大概在我80岁的时候,我就讲手术要做到90岁,现在真的做到了。”
△90岁的彭淑牖依然坚守在手术台
当彭淑牖还是孩童时,他就感受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9岁那年,他的家乡广东梅县暴发霍乱疫情,很多病人猝然倒在了街头。
“过去医疗条件比较差,很多人倒在街上。我爸爸有一家诊所,于是叫人把他们抬进来,挂盐水,之后病人就能好起来。看到父亲能够救这么多人,当时就萌生了长大以后学医的想法。”
1955年,从浙江医学院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了杭州广济医院,也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彭淑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当一名“好医生”,当一辈子“好医生”。
△培元医院,母亲手中襁褓中的是彭淑牖,着西装者是父亲
怎样才算一名好医生?父母的一言一行早已给了他答案。
“母亲是妇产科的,抗战期间,她经常骑着车到外面接生。哪怕半夜叫她她都去,随叫随到。父母亲潜移默化告诉我们,对病人要像对自己的至亲好友一样。”
把病人当作亲人,这样的情感驱使着彭淑牖在从医生涯中一次又一次地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救回来,也正是这样的信念,鞭策着他一路迎难而上,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由圆珠笔杆而来的“神刀”
1988年的一天,浙江省公安厅一名特警被送到浙医二院,情况危急,必须马上手术。当外科主任彭淑牖走上手术台打开患者腹腔后愣住了,原来患者的肝尾叶上长了肿瘤,并且破裂出血。肝尾叶在肝脏背面,前后都被重要的血管包裹着,想要切除这里的肿瘤,无疑是在“雷区”里作业。
“当时真的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只好用压迫的办法止血,但是肿瘤还在那边,这个问题一定要克服才行。”
彭淑牖翻阅所有的资料,没能在国际上找到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医院从国外采购回来的最新款超声刀也发挥不了作用。有没有可能造出一个更有用的手术器械?彭淑牖日思夜想,有时晚上刚睡下,想到一个点子,就立刻起来动手试验。
“最后我们想,能不能用机械的办法把它刮掉。当时用了一根圆珠笔杆,把空心的杆子切出很多缺口,再像梳子一样在上面刮,手动把它刮掉。做到血管还留在那边,但是肝细胞都刮掉了。”
当他带着一个用圆珠笔杆自制的工具第一次上手术台时,旁边的护士看懵了,大家实在想不出这根塑料管到底能干啥。
只见彭淑牖在笔管的尾部接上吸引皮管,用有梳齿的那端在肝脏表面,像耙子一样小心翼翼地刮着血管瘤根部周围的肝组织,刮到的肝组织被一层层剥落,笔管尾部的吸引管同步吸走了碎粒、血水。彭淑牖就像考古学家一般,用小刷子一点一点刷出那些隐藏在深处、不可触碰的管道。最终,他通过“刮吸法”精细解剖,精准切除了肿瘤。
“做成这件事很开心。我经常跟人家讲,我们做研究要创新。临床上有很多不完美的,就要追求完美;很多问题没解决,就要把它解决。每天都要有点进步,发现哪里有问题,就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
血管瘤手术的成功让彭淑牖开启了新的思考,他带着学生反复研究改进,对笔管进行升级,一把集合了电凝、电切、剥离、吸引四大功能的多功能解剖器诞生了。用这种方法,手术时间缩短了40%,出血量减少了50%。一些原本难以进行的手术不再是禁区。
2004年,彭淑牖发明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通过美国FDA认证,作为中国自主创新产品进入了美国医疗器械市场。同年10月,在全球14000名外科学界精英出席的美国外科学院年会上,彭淑牖被授予该院荣誉院士称号。这把被誉为“神刀”的手术器械,如今全球有近千家医院在使用。
△彭淑牖受邀在德国做手术
来者不拒的“空中飞人”
治病救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医学的探索彭淑牖从未停止过。手术后的胰液泄漏是长期困扰外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致死率高达25%~50%。1995年12月,彭淑牖在杭州施行了一种新手术。
把胰肠吻合中的“缝”改为“捆”,吻合部位表面没有“针孔”间隙,一字之变,有效降低了胰漏的发生率,这项手术之后被完善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国内外同行称之为“彭氏捆绑术”。
一直忙碌在临床一线,有人说,彭淑牖是“最容易被请上手术台的医生”,对于全国各地的会诊请求,他也是“来者不拒”,曾创下10天内往返4个省做6台特大恶性肿瘤手术的纪录。
“以前他们叫我‘空中飞人’——一天飞三个省份。做完一台手术马上飞第二个、第三个地方。”
很多患者治愈出院后依然和彭淑牖保持着联系。朱光铣和妻子董友珍就是其中的两位,在他们眼里,这位医坛常青树医术高明又和蔼可亲,像家人一般亲切。
“医师节,我发了消息祝彭教授节日快乐,他马上给我回复了。次次都有回应,事事都有回应,特别平易近人,跟家人一样。”
“病人是医学天地的核心”
走出手术室,彭淑牖是大家眼中的“老小伙”。90岁的他依然自己开车上下班,游泳、打乒乓球、网上购物,他都玩得很溜,也喜欢唱歌,儿时就会唱的歌现在唱起来依旧铿锵有力。
△彭淑牖自己开车上下班
不过,彭淑牖最爱的还是他的医学事业。“病人是医学天地的核心,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朝向它,我们全部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而运转。”
彭淑牖说,跟病魔斗争、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色。“只要我有能力做,我就肯定做。我要教学生、尽量多地为病人服务,还要继续创新。心里面有好几个项目要做,还没有去实现。”
△2022年7月7日,彭淑牖(左)教授手捧2021年度“十大医学泰斗”荣誉证书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李欣蔓。彭淑牖教授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哥哥寄给他的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照片。那一次,哥哥作为路线侦察小组成员也参与其中。在彭老心里,一个个医学难题就是他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他要像登山队员一样,登上高山之巅。
从医67年,做过的手术不计其数,有多少人被他从死神手中救回来,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里,所见的不仅是人的病,更是病的人,也正因如此,到鲐背之年,他还在与时间赛跑,不断发现问题,破解问题。正如名字中的“牖”字,为病患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希望之光照进生命。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记者丨李欣蔓 刘浪 魏之惠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