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丰富对越文化的认识(考古札记)

2022-08-20 08:27来源: 人民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考古发现丰富对越文化的认识(考古札记)

浙江衢州发现的西周时期高等级土墩墓出土的部分原始瓷组合。   吴 桐供图

  持续的考古发现,不仅明确了越文化的内涵与变迁,而且丰富了2500年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路径,为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当我们讨论越国历史时,不断发现的考古材料开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从1936年吴越史地研究会的成立算起,越国考古已历经80余年,越文化的面貌正逐渐清晰起来。近年来,浙江衢州衢江区发现多座西周时期高等级土墩墓,还出土了精美的青铜车马器等,一段先越国尘封的历史正在被揭开。

  在浙江南部的衢江区云溪乡,2018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已先后发掘庙山尖土墩墓与孟姜村1至3号墩等四座墓葬。除孟姜村2号墩的形制还不明确外,其他三座墓葬都属于西周时期罕见的带墓道、石床、木椁的墓,并且随葬了大量精美的硬陶、原始瓷、青铜器与玉石器。如此考究的营建方式、精致的随葬器物、浩大的工程规模,无不彰显着墓主人身份的非同寻常。

  这一重要发现不仅丰富了越文化的内涵与面貌,也成为关联浙南闽北地区(包括皖东南与赣东北)同类遗存的纽带。这些遗存散落在浙南闽北各地,普遍随葬青铜器与玉石器,与浙北平原(即越国重要地区)不随葬青铜器的做法有明显区别。衢州高等级土墩墓恰好位于这些分散遗存的中间地带,填补了相互间交流往来的道路缺口,因此可以将西周时期的浙南闽北串联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越文化单元。

  从文化特征来看,这一时期,浙南闽北与浙北平原应该分属越文化的不同类型;从墓葬等级来看,浙南闽北更可能占据了西周时期越文化的中心地位。这种中心地位的取得,应该主要得益于这一地区与外界的资源流通优势。

  夏商时期,浙南闽北便是中原象鼻盉、折肩尊等硬陶与原始瓷的主要来源地,西周时更是成为中原王朝重要的原始瓷产地。因此,兼具中原风格与地方特色的青铜容器、车马器才会涌现于浙江衢州、安徽屯溪等交通要地,并且成为高等级墓葬的重要组成。在与中原往来的同时,直口豆、敛口豆等原始瓷的影响也到达岭南一带。浙南闽北墓葬突然出现的成套玉玦、凸纽形玦等玉石器皆长期流行于岭南,可见两地之间实现了玉瓷资源的双向流通。

  随着西周中晚期以来淮夷叛周,南方与中原的联系被突然隔断,浙南闽北逐渐衰落,文化遗存渐趋凋零。在人群迁徙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浙北平原的越国取代浙南闽北,成为新的越文化中心。

  春秋早中期的越国,基本延续了西周时期的发展态势,与外界联系较少,社会运行以追求物质财富为重要取向。以丧葬传统为例,越国墓葬的等级构建长期“重富轻贵”,等级差异主要取决于日常陶瓷用器比如豆碗盂的随葬总数,而且不同等级墓葬的分布空间也相互混杂。到了春秋晚期,越国与中原的联系突然密切,人群流动频繁,中原影响变强。越国的丧葬传统因此转向为“富贵并重”,角形器等财富标志物、甬钟等仿铜礼乐器共同构建出规范森严的等级制度。印山越王陵、安吉八亩墩等贵族墓葬的空间,明显呈现出“独立陵园”的趋向。这也许意味着,越国当时进行了主动转型。也就是说,在灭吴之后,越国将视野投向中原,迁都琅琊,经略中原,“致贡于周”。

  经历了春秋战国长时期的分裂,统一成为大势。这种与中原的互动,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陆疆、海疆很多区域文化的发展主线,表现在考古遗迹上就是明显的区域文化因素与中原文化因素的此消彼长。

  持续的考古发现,不仅明确了越文化的内涵与变迁,而且丰富了2500年前中华文明走向“多元一体”的路径,为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作者:吴  桐

[责任编辑:崔珍妮]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近年来,作为民营经济重镇的福建省泉州市,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支撑,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型,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26
当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重庆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下称“书博会”)在重庆开幕,线上线下汇集精品图书上百万种,其中新书约10万种。本届书博会以“书香中国 阅读之美”为主题,主会场设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同时在重庆市南岸区、大足区设分会场。
26
一场降雨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出现云海景观,层层云海在奇险峻秀的山峦间翻腾,群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一场降雨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出现云海景观,层层云海在奇险峻秀的山峦间翻腾,群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25
7月23日,工作人员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区内进行2025年度岩画复查(无人机照片)。贺兰山岩画记录了3000至10000年前当地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及多种图案和抽象符号,是反映我国北方先民生活状态的文化符码,为研究贺兰山地区远古时代乃至近现代生态环境和物质条件提供了珍贵资料。
25
7月24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会场,媒体记者拍摄《合乐图》民族乐器复刻展演。
25
7月23日,四川成都火车东站候车大厅客流如织。自7月1日暑运启动以来,中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已经突破3亿人次,日均安排加开旅客列车922列。自7月1日暑运启动以来,中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已经突破3亿人次,日均安排加开旅客列车922列。
24
7月23日,在西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暑期爱心教室,孩子们在志愿者辅导下画画。暑假期间,浙江省嘉兴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启暑期“爱心教室”,课程包括绘画、书法、阅读、手工以及作业辅导等。
24
7月22日至23日,2025年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城举行。7月22日至23日,2025年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城举行。
24
7月18日晚,意大利游客阿尔弗雷多·奇米诺(左)和朱利奥·巴尔托利在上海外滩与东方明珠合影。签证便利化政策措施有效带动大批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签证便利化政策措施有效带动大批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
23
7月21日至23日,2025年“火把原乡·清凉布拖”彝族传统火把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举行。服饰展演、火把狂欢夜、朵洛荷及传统选美、传统民俗竞技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当地彝族群众与嘉宾、游客一起欢度火把节。
23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