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槐落下黏糊糊的东西,是树脂还是虫胶?太原园艺人员回应

2022-08-13 19:14来源: 山西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  近一段时间,很多市民发现,在国槐下停车后,车身、窗户上会落一层黏糊糊的东西,用纸还擦不掉;停在国槐下的公共自行车,车座、车把微微发黏,手摸上去甚至能拉起丝来;走在满是国槐的林荫道上,感觉特别黏脚,还有“咯吱吱”的声响。那么,这黏糊糊的东西到底是啥呢?落在人身上或者车身上是否有害呢?

国槐落下黏糊糊的东西,是树脂还是虫胶?太原园艺人员回应

  “前机盖、挡风玻璃就像黏了层胶水似的,不仅吸附了灰土,还粘住了树叶、小花。”太原市民李先生家住双塔西街,最近他总遇到这样的情况,头天晚上把车停在槐树下,转天去开车,发现车顶、车身、前后挡风玻璃上落了一层黏糊糊的东西,纸擦不掉、干毛巾擦不掉,“玻璃水冲洗半天,雨刷才能刮出来一个干净的半圆。”

  与李先生一样,很多人骑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时也有类似的经历,车身上、车把上黏黏糊糊;走在有槐树的人行道上,有时甚至能看到滴下来的液体,一脚踩上去有明显的黏滞感觉。

国槐落下黏糊糊的东西,是树脂还是虫胶?太原园艺人员回应

  就此情况,记者询问了太原市园林科创服务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谢兴刚。他介绍,国槐是太原市树,也是最常见的绿化树种,种植非常广泛。今年,国槐开花特别茂盛,一是因为目前太原市的国槐多为30年到60年树龄,正值“青春茂盛”,易开花且量大;二是今年气温偏高、雨水偏多,大大促进了国槐开花。走在路上,人们可以看到,国槐树上“繁花似锦”,树下“落英缤纷”,非常漂亮。

国槐落下黏糊糊的东西,是树脂还是虫胶?太原园艺人员回应

  但花开茂盛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所谓的滴落物,其实这不是国槐的树脂,而是蚜虫分泌的蜜露。国槐易生蚜虫,也叫蜜虫,以植物嫩叶、嫩梢、汁液为食,吃饱的蚜虫会产生大量蜜露,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聚成水滴状滴落。七八月份正是国槐的盛花期和蚜虫的繁殖期,这就是现阶段“黏糊糊”现象高发的原因,“但好在蜜露的成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等,对人、车没什么危害,用清水、肥皂水正常冲洗即可,不必过分担心。”同时,园林部门也通过喷药、刷浆等方式防治虫害,等到了国槐落花阶段,这种情况就会改善。

  转自:太原晚报

   

[责任编辑:黄童欣]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5月20日19时5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3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1
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小满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21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
21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重点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通过重大文化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了一批具有“海派”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20
当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穿越海河,累计掘进里程超5000米。当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穿越海河,累计掘进里程超5000米。
20
当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15时33分,满载460名游客的2025年“京和号”首趟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鸣笛启程,开启为期19天的新疆南北疆深度环游之旅。当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15时33分,满载460名游客的2025年“京和号”首趟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鸣笛启程,开启为期19天的新疆南北疆深度环游之旅。
20
西十高铁西起陕西省西安市,向东南穿越秦岭山脉,途经商洛市,终点为湖北省十堰市,正线全长255.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西十高铁西起陕西省西安市,向东南穿越秦岭山脉,途经商洛市,终点为湖北省十堰市,正线全长255.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19
5月18日上午,大熊猫“兴兴”和“靓靓”结束11年的旅马生活,启程回中国。当日清晨,大批当地民众自发聚集到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与机场周边,与大熊猫依依惜别。当日清晨,大批当地民众自发聚集到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与机场周边,与大熊猫依依惜别。
19
5月18日,河北唐山南堡盐场的工人将收获的春盐装船(无人机照片)。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南堡盐场的35万亩盐田迎来春盐收获期,工人利用晴好天气加紧收获,盐田里处处繁忙景象。
19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将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突破口,倾力建设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不断探索“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把考古现场“搬”进展厅、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物魅力。
18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