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位父亲近日带孩子去医院体检时,
发现竟然有学习困难诊室……
这并非杜撰,
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心理科科室介绍里,
列着服务范畴:
“学习相关问题:厌学、拒绝上学、多动、
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困难等”。
许多网友大呼“需要”,
希望能拓展一下人群,不要仅限于儿科。
学习困难,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有人宁愿落后,也不愿意学习”
屏幕左上方,是醒目的“数学ing”,
左下方写着“距考研还剩145天”,
右边列着暑期时间表(日均11h):
5:40起床
6:10-8:40单词+语法
8:50-12:00数学
……
主体画面里,主播坐在书柜前,
不说话,手不时地翻阅着学习资料,
她埋头认真学习,并不怎么看镜头,
直播间播放着舒缓的音乐,
很能把人带进学习节奏。
这是8月1日记者走进B站UP主,
“小何Wannabe_”的学习直播室,
看到的情况。
UP主学习的时候,陆续有粉丝进入,
点赞、打卡,留言“冲冲冲”“大家加油啊”。
有主播会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
连续在线直播,陪伴大家学习。
也有主播把自己一天的学习,
剪辑成短视频,更新图文,
晒出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程。
在小红书上,
一位30岁+的博主发布笔记,
称坚持4点30早起,
持续300多天不间断。
另一位40岁+的博主称,
每日凌晨四点阅读学习和直播。
励志故事得到“我也一样”的回复。
不同的年龄段,
越来越早的起床时间,
越来越长的持续时间,
几乎静止的直播画面,
眉头紧锁、认真严肃的脸……
呈现出的不只是努力上进,
还有学习的紧迫感和焦虑感。
学习焦虑来自于现实,
工作生活的压力、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率等,
促使进步成为必然,
一成不变、故步自封迟早会被社会淘汰,
而学习是自我更新、进步、提升的必经之路。
焦虑也因为学习本身并不总是快乐的。
小红书博主“维千金”认为,
有人宁愿落后,也不愿意学习,
因为学习充满痛苦。
“心理上,
一旦学习,就要面临对自己过去的否定,
学而无功时的迷茫,
小有所悟后对过去愚笨的懊恼,
与自己惰性对抗的挣扎,
以及对从心所欲的抵抗,
对自己资质的考验与怀疑……
身体上,学习耗能极大,
大脑以2%的小小体积,
消耗了人体20%的能量。
学习上头,你会饿,那是真饿。
体力有透支,脑力也一样有。”
既然学习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必经之路,
何不尝试着让它更轻松、高效一点,
把一件原本痛苦的、无聊的事情,
变得有趣、更易于坚持。
渗出焦虑的直播间,
也成为缓解焦虑的诊室。
挂不了儿科号,进直播间试试?
今年5月21日,
小红书博主“三十菲”发帖,
立了个“每天早上5点开始直播学习”的flag,
他谈到这种方式的几个好处:
手机拿去直播了,也没法玩了;
说不定有人看呢,可不得不注意形象,
不能抠脚打瞌睡;
想象手机是考场上的摄像头监控,
习惯在监控下学习。
网络环境下,
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学习者构成极大诱惑,
在线陪伴确实对缺乏自律的人形成一种监督,
镜头摆在面前,
自己的细微动作都会展示出来,
当很多人在盯着你的时候,
也没了偷懒、开小差的勇气。
对观看者来说,
看到直播中别人很早就开始努力,
自己也会有紧张感、较劲心理,
也会彼此互相鼓励,
学习的动力、持续性就更强了。
这种看上去双向利好的方式,
也有隐忧
当大多数学习博主目的,
是考研、考公、高考等时,
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就很容易评判了——
看成绩,看结果。
很多博主看起来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但仍然躲不过频频翻车的结局。
他们中考落榜,转而上中专,
播了4年,考研仍没上岸,
其动机、态度、学习能力被粉丝质疑。
不乏真有借机搞流量的,
他们不是在缓解焦虑,
而是在制造焦虑,收割流量。
直播学习本身,
也存在着流于形式的质疑。
这不是单纯的自习室,
送礼物、打赏功能还在,
人气、粉丝诱惑着博主,
很多人认为直播投入太多,影响学习,
边直播边学习,容易分心,
过于关注直播的反馈,容易忽略学习效果。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不再那么纯粹,
沦为一种展示,一种虚假奋斗。
不如学也
豆瓣小组,
“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的简介里写着:
“买书时,
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
阅读时,
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
满架的字纸用怨恨的眼看我……”
组员“爱看书的potato”,
发帖征集了大家的阅读比例,
比如买了10本,看了3本,就是3/10,
自述本人大概 3/5,
其他组员回复:
1/10、1/4、1/30、1/3、1/20……
像这些组员一样,
很多学习者买了书不读,
这种囤积即拥有、买到即得到的认识误区,
普遍存在着,
看到了好的微信文章,收藏起来,
要深入学习研究,却再也没有打开过,
花钱买付费课程,
却从没有认真学完过,
但好像已经看过了、学到了。
这与一些学习直播一样,
注重于形式,拉满了好学的仪式感。
这种所谓的学习,
其实是一种投机取巧、自欺欺人,
所谓的付出,
必然得不到回报,
带不来知识的增加、智慧的增长,
反而陷入,
对自己毅力、执行力、能力的无限否定中,
悔恨过去浪费的时光,
为未来担忧,对现在迷茫,
造成了一种“学习内耗”。
孔子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说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化用一下,
我们可以更好理解“学习内耗”。
现在很多人的“思”,
并非对知识、问题等的思考,
而是一种充满焦虑的愁思,
担心被时代淘汰,
担心这、担心那,
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
问题的所在,
关键是把宝贵的精力消耗在发愁上,
反复纠缠,
而不是放在扎扎实实学习上,
不去解决问题,
这样对事实不会产生任何改变,
真学习、真奋斗,
才能缓解焦虑、停止内耗。
学习不是逢场作戏,
要有所得,
终究要“独上高楼”“衣带渐宽”“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