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儿童意外伤害进入高发期。
日前,浙大儿院急诊科收治一个不到2岁的宝宝,腰部背部都是水泡,肚子、胸前的表皮都更是破损严重,整个人哭得撕心裂肺。
后来,孩子被诊断深II度烫伤,经清创包扎后住进了烧伤科病房。由于孩子烫伤面积比较大、程度比较重,可能会留下疤痕。
究竟是什么把孩子烫得这么厉害?
罪归祸首竟是一包泡面。
那天,家人用滚烫的开水来泡泡面,没想到活泼好动的宝宝一个不留神来到桌子前方,小小个头的他一伸手就把泡面打翻了,滚烫的泡面和热汤一下全部倒在他身上。宝宝顿时哇哇大哭,这时家人才发现他被泡面烫了。
一家人顿时手忙脚乱,脱衣服的脱衣服,拿酱油的拿酱油,拿牙膏的拿牙膏,都往宝宝身上抹,没想到宝宝身上的表皮,就像被开水烫过的西红柿皮一样,一摸就脱开了、露出红红的肉。一家人吓坏了,这才想起赶紧送医院。
7月以来已接诊数名烫伤儿童
年龄从1岁多到9岁多
医生介绍,7月以来已接诊数名被烫伤的儿童。除了被泡面烫伤,还有被热汤、开水等液体烫伤的,此外还有在户外被金属设施烫出大水泡的。
在天气炎热、高温难消的当下,无论是户内还是户外,孩子都比平时更容易烫伤。一则气温太高,开水、热汤等不容易降温,会增加烫伤的几率和程度;二则烈日暴晒下,户外的金属设施气温很高,儿童攀爬或者运动更容易受伤。此外,夏天衣服穿的少,一旦发生热液泼洒在孩子身上,也更易发生严重烫伤事件。
她表示,近期接诊的孩子,从年龄而言,集中在1岁多到9岁多。从烫伤的部位而言,有波及下颌、颜面部到颈胸部的,有波及腹部至腰部的,也有下肢发生烫伤的。
杭州临平一6岁男孩
被玻璃大面积割伤
红会犬伤门诊日就诊人次300
儿童非故意伤害不容忽视
近日,杭州市临平区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接诊了一例手臂被玻璃大面积割伤的孩子。
6岁男孩小力跟随父母来到自家店里玩,被墙上砸下来的玻璃意外割伤,右手上臂一大块皮被玻璃割开,一长约15cm×7cm不规则皮肤撕脱伤,皮下脂肪及肌肉组织都暴露在外,伤口最深处已抵达骨筋膜,刮下来的表皮已略有萎缩。
幸好及时送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不然割开的表皮会坏死,伤口难以愈合,现正在休养中。
高温天里动物咬伤意外也更频发,杭州红会医院犬伤门诊进入暑假后平均每天就诊人数在300人次,比往常增加了1/3左右,其中相当比例是儿童。
儿童伤害包括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其中非故意伤害约占95%以上。长期以来非故意伤害因其高致残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点关注领域。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遭受伤害的风险更高,《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将儿童伤害的预防与救治列为主要目标之一。
遭遇6种非故意伤害
该如何应急处理?
暑期历年来都是儿童非故意伤害的高峰期,主要有溺水,烫伤,误服药(毒)物,擦伤、切割伤,脚踝扭伤、骨折,以及动物咬伤这6种,家长们要引起警惕注意照看儿童,如不慎发生意外,如何急救处理?
//
1. 烫伤
暑假期间,孩子穿衣单薄,皮肤裸露较多,一旦被热饭、开水等烫到,容易出现烫伤。一旦发现儿童被烫伤,看护人首先应迅速让孩子脱离热源,去除热损伤原因,尽可能使伤情减轻。
如情况严重,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判断孩子的呼吸和脉搏情况,如果需要尽快开始心肺复苏;如果意识清楚,可采用“冲、脱、泡、盖、送”进行局部处理。
冲:脱离热源后,即刻用自来水或洁净水冲洗受伤局部以降温(烫伤后的3小时内都应进行冲水),一般需冲15-20分钟。不要用冰块降温,温度过低可能导致二次伤害。
对于不宜冲洗的部位可使用常温水冷敷降温。
脱:凉水降温后,可轻柔地去除孩子的衣物,如果难以去除,可用剪刀剪开。如果衣物和皮肤粘连在一起,切不可强行拉扯,以免加重烫伤皮肤的损害,可待就医后进一步处理。
泡:去除热源后,如果疱皮没有破,受伤部位仍有疼痛,可继续用冷水浸泡或冷敷直至疼痛缓解,以减轻热效应导致的损伤和疼痛。
盖:完成前述操作后,可用纱布或干净布单覆盖伤口,避免污染。
送:严重者应尽快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切忌在创面上涂抹任何无确切治疗效果的物质,如酱油、醋、香油、牙膏、蜂蜜等,以免影响医生对创面的判断或导致创面感染。如果发生水疱,不要自行剪破,如果水疱已经破损,也应尽量保持疱皮完整。
//
2. 擦伤、切割伤
擦伤和切割伤是儿童活动过程中常见的损伤类型,损伤程度轻重不一。
受伤后应先止血和清洁伤处。可用干净布料或绷带直接按压出血部位至少10分钟以止血,按压过程中不要反复查看伤口,以免影响止血;
污染伤口可先用清水冲洗,尤其是伤口处有沙砾等污染物时,充分冲洗后用肥皂水清理创面,再用清水将肥皂水冲洗干净,然后涂抹碘伏消毒,待创面干燥后可局部涂抹抗菌药软膏,必要时可局部覆盖无菌纱布以防伤口感染,但需每日更换以保证敷料干燥、清洁。
如果伤口较深、穿透整层皮肤,或为伤口边缘不整齐的裂伤,或伤处被污物沾染明显等,都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
3. 溺水
在我国,溺水位于儿童致死原因的前两位,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淹溺时间的长短和从抢救到成功的时间长短决定孩子的预后。
一旦发现儿童溺水,除了及时呼救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外,应尽快让溺水儿童脱离水体。
首先应判定溺水者的意识、自主呼吸和脉搏情况。
如果溺水者有意识、有自主呼吸和脉搏,可擦干身体,注意保暖,等待救援。
如果溺水者意识丧失,但有自主呼吸和脉搏,应开放气道,清理口鼻腔中的杂物、泥沙等异物,并将溺水者处于侧卧位以防呕吐后发生窒息;同时擦干溺水者的身体并注意保暖,密切观察呼吸和脉搏情况,以随时启动心肺复苏。
如果溺水者无意识,有效自主呼吸和脉搏消失,施救者应立即为其开放气道,清理口鼻内异物,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
4. 动物咬伤
随着家养宠物越来越多,动物咬伤成为儿童常见伤害之一。犬咬伤(60%-90%)和猫咬伤(5%-20%)列于哺乳动物咬伤的前两位。
4岁以下的儿童,约2/3的犬咬伤位于头面和颈部,对于头面部损伤严重的儿童,在等待急救人员的同时,还应注意其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保持气道通畅,如有呕吐物要及时清理;如意识丧失、自主呼吸和脉搏消失,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如孩子一般情况尚可,看护人应立即对创面进行处理,止血并冲洗;是否需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应根据患儿的免疫接种情况和伤口情况决定,遵医嘱即可。
//
5. 脚踝扭伤、骨折
暑假里孩子各类活动增多,在奔跑、摔跤、攀爬、追逐打闹时容易发生脚踝扭伤,严重时还可能发生韧带断裂或骨折。
脚踝扭伤的最常见表现为脚踝疼痛、压痛、肿胀、淤青、活动受限和无法承重。一旦发生脚踝扭伤,应遵循“RICE”原则(休息、冷敷、加压、抬高)。
切忌局部按摩去消肿化瘀——受伤48小时内进行这种操作可加重肿胀和瘀血。
而如果孩子发生骨折,在就医(或急救车到达)之前,我们能做什么?如果孩子存在出血,可以干净的毛巾或衣物压迫止血;不要随意搬动受伤儿童,也不要活动或者牵拉损伤部位,应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有条件可以局部冰敷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
6. 误服药(毒)物
误服是儿童常见的非故意伤害之一。除了孩子因好奇导致误服外,因看护人看错药品剂量或药品名称而导致儿童急性中毒的事件也不少见。
一旦发生药物误服或过量时,看护人应沉着冷静,弄清孩子吃了什么药(毒)物、吃了多少以及服用时间,并带上残余药物、呕吐物、药瓶和/或外包装尽快带孩子就诊。如果为无腐蚀性药物,可酌情给孩子多饮水,不建议常规催吐,尤其是婴儿、意识不清或抽搐的儿童禁忌催吐;对于意识清楚且可配合的年长儿童,如为1-2小时内服用的药物,可让其多喝水并尝试催吐,但动作应轻柔,避免局部损伤。如果误食了腐蚀性物品(如洁厕灵、管道疏通剂)等,既不能催吐,也不要大量喝水、牛奶或其他饮料,应立即就医。
家长的暑期责任:
细心看护、排查隐患
绝大部分儿童非故意伤害是可以预防的,除了学习儿童伤害的急救知识,更应该在如何预防儿童伤害方面努力,以高发的烫伤病例为例——
医生提醒,儿童烫伤常发生在有家长看护时,例如,热汤饭洒在身上。减少儿童烫伤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的防范意识。使儿童避免接触温度≥50℃的热液,以防止被热液烫伤,如给幼儿洗澡时,先放冷水再放热水调水温,最好配水温计。
避免使用桌布台布,以防儿童拉拽抖落菜汤热水壶等烫伤。使用厨房时避免儿童进入,端菜时注意观察避免与儿童相撞。此外,盛热水杯子、热汤的碗不要放在儿童可以触及的地方,避免孩子打翻后烫伤。
儿童由于皮肤较成人薄,接触温度不高的热液也可导致烫伤;如60℃ 热水只需3秒即可造成烫伤,因而他们比成人更容易烫伤、一旦烫伤往往比成人严重,需要细心的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