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气象局获悉,7月10日至16日,两次强降雨如期而至,陕西全省降水量相当于6个安康水库的库容量!这一过程中,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形势,分区域、分时段科学开展人工防雹增雨作业,有效利用云水资源。
那么,这场甘霖究竟有多“解渴”?
陕西省气候中心服务首席胡琳介绍,5月至7月上旬,陕西经历了持续干旱过程。在近两个月时间里,陕西虽经历降水过程,但分布不均,局地降水量级小,导致旱情此起彼伏,局地呈现旱情升级状况。此前,气象部门已做好增雨作业准备,只待有利天气过程。
图为6月13日至7月10日陕西高温日数分布情况
7月中旬,陕西迎来两次强降水过程。抓住有利天气形势,一场科学高效的“补水行动”迅速展开:7月10日12时至13日12时,西安、铜川、宝鸡等8地市21个区县开展地面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作业面积达4274平方公里;7月14日0时至16日10时,西安、商洛、延安、汉中4地市11个区县开展地面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作业面积达1894平方公里。在自然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两次降雨过程共产生降水156.46亿吨,相当于6个安康水库的库容量。
图为7月10日12时至13日12时陕西全省累计降雨情况
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农业气象室主任李艳莉介绍,两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对迅速恢复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秋粮长势非常有利,同时有利于处于果实生长期的苹果、猕猴桃等果实膨大增重。
监测显示,7月14日,陕西大部地区土壤墒情开始好转,其中陕北大部、关中西部和南部、陕南西北和西南部土壤相对湿度在60%以上,墒情适宜。16日,陕北、关中大部气象干旱已得到解除。同时,两次强降水后,陕西主要水库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榆林石门峡、西安石砭峪、汉中石门库水位变化为例,强降水过后较前期增加了1至5米的库水位。
图为7月10日、14日、16日陕西气象干旱演变情况
陕西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省份之一,且水资源分布不均,71%集中在陕南。由于跨越三个气候带,当地自然降水的时空分布也不均衡。开展分区域、分时段、有针对性的精细化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更充分利用云水资源,更好满足工农业生产、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两轮降雨影响下,陕西部分河流已出现汛情。陕西省气象台7月17日11时30分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受西风槽和低涡共同影响,18日到19日陕西大部又将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气象专家提醒,公众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尽量避免雨天前往山区等气象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做好必要安全防护。
18-19日陕西中南部有较强降水
7月17日11时30分,陕西省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受西风槽和低涡共同影响,18日到19日我省大部将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在18日夜间到19日白天,预计陕北南部、关中北部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关中南部、陕南有中到大雨,陕南南部及东部部分地方、秦巴山区有暴雨,局地有大暴雨。
陕南关注旱涝急转、关中东南部防范暴雨区叠加效应
此次过程为混合性降水,过程前期伴有短时暴雨,预计最大小时雨强20~40毫米,局地可达50毫米以上。过程累积降水量:关中南部、陕南北部25~60毫米,陕南南部40~80毫米,秦巴山区局地可达80~110毫米。另外,17-18日陕南中东部有35℃以上的高温,安康部分地方最高气温可达38℃以上。后期22日前后受西风槽影响,全省仍有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
18-19日降水天气有利于缓解陕南高温及干旱,对农作物生长有利。陕南旱涝急转,关中东南部落区与前期暴雨区部分重叠,需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城乡积涝等次生灾害,并防范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危害。本次降雨有利于缓解陕南前期的高温及干旱,旱区抓住有利时机,提前开展蓄水保墒。建议公众密切关注临近天气预报,强降水期间减少或避免外出活动,保障人身安全。
综合:中国气象局、陕西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