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有“海底蝗虫”之称,这些“美丽杀手”会让蛤蜊、海蛎子遭灾。去年开始,山东青岛胶州湾海域就出现大量海星,给当地的贝类养殖造成了重大损失。日前,胶州湾海域贝类养殖区内再次发生海星激增的现象,还首次大规模出现一种叫作“白泥蚂”,学名“经氏壳蛞蝓”的生物。
海星再次聚集胶州湾
贝类养殖户损失巨大
近日,总台记者在胶州市营海码头看到,一艘满载海星的渔船正在靠岸。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他们当天已经三次出海捕捞海星,每次捕捞量在1500斤左右。这些海星成片出现在养殖区,吞食海底的蛤蜊,让养殖户损失惨重。
贝类养殖户:海星对我们蛤蜊养殖户影响非常大。我今年投资了300多万元,损失了三分之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经专家实地及出海潜水采样调查,胶州湾红石崖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0—15只/平方米,胶州湾中南部海域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7只/平方米,其余养殖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星分布。专家研判,当前海星已对胶州湾贝类养殖生产造成危害且有蔓延趋势。
为何今年海星格外多?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光涛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发生摄食性聚集↓
此次“组团”来胶州湾捕食蛤蜊的海星,学名“多棘海盘车”,是西北太平洋近海最常见的海星物种。它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动物,而且不挑食,只要是海底体积比它小的生物一概通吃。
海星有两个胃,一个负责包裹住贝类软体,而另一个胃则慢慢消化。海星的消化效率极低,通常来说只能消化自己吞下食物的6%左右,这也是它几乎一刻不停地在吃的原因。
“经氏壳蛞蝓”同时现身,有何危害?
据青岛海洋发展局官微“蓝色青岛”发布消息,近日,渔民在胶州湾红石崖、营海、红岛、流亭等海域发现海星增多,并出现一定数量的“经氏壳蛞蝓”,又名“白泥蚂”。这种生物外观乳白色,呈卵圆、半透明状。
据了解,海星和“白泥蚂”都可以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是一种贝类的敌害生物。有媒体报道,今年,这种“经氏壳蛞蝓”成规模出现,这在青岛胶州湾还是首次报道。
除了人工打捞,还有别的办法吗?
面对海星和经氏壳蛞蝓种群数量的暴发,目前,当地海洋主管部门已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海星灾害,包括允许渔民在一段时间内采用地笼设备进行清理等,希望最大程度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采用人工打捞的手段能根治“不速之客”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解决办法?来听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