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今年何时入伏?三伏天又会持续多久?气温又将如何变化?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江苏省天文学会科技传播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科普主管董志川告诉新江苏,“夏至三庚便数伏。”按照计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时间。“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庚日是庚午日(7月16日),因此,7月16日就是入伏时间。”
明确了入伏时间的计算方法,那如何确定三伏天持续时间呢?董志川介绍,通常而言,初伏的持续时间是固定的,为10天,比如今年就是7月16日至7月25日。同样,末伏的持续时间也是固定的,为10天,计算方法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7日,往后数的第一个庚日是庚子日(8月15日),因此8月15日到8月24日这10天的时间就是末伏。”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就是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是20天。这也是受立秋的时间影响的,今年的中伏是7月26日到8月14日,就是20天,也就出现了‘双中伏’。”董志川说,浅显而言,今年中伏的第一天开始,过后10天,立秋日还没有来到,因此中伏要再加10天,就变成了40天的三伏天。而40天的三伏天比较常见,相关数据显示,2015起,已经连续八年都是“双中伏”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闷热潮湿的时候,董志川解释,这是由于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过去有人总认为夏至太阳最高的时候最热,其实不是如此。‘热’是有延迟效应的,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了最高峰,天气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这就能解释三伏天为何天气闷热。闷热时节,他也建议网友要调节好身体健康,通过使用“三伏贴”等疗法达到祛病强身的作用。
还有一周时间即将入伏,这周的气温又将如何发展呢?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梅告诉新江苏,7月9日,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都会达到35℃左右的高温天气,沿江苏南地区则会出现局地雷雨天气,气温会有所下降。
10日至11日,江淮之间和淮北会有一次降水过程,降温比较明显。但是苏南地区的温度还是比较高,达到35℃、36℃。
12日起,随着副高逐渐增强,全省大部分地区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淮北地区则仍要关注副高边缘的对流性天气。
13日至14日,淮河以南地区可能会暂时出现高温天气,最高气温比9日至11日还要高,部分地区能达到38℃。
16日入伏后,沿江苏南地区仍然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16日、17日的温度相对比较高。后期整体来看,淮河以南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中间有些时段可能随着副高的南北变化,温度可能会下降。
“今年三伏天的温度,和往年差距不太大。”刘梅说,从历史统计看,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江苏最高气温平均较高的时段,最高气温平均在31-34℃,特别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最高气温平均最高。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期间,沿江苏南达40-41℃,江淮之间和淮北39℃左右。
转自:新江苏·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