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重庆6月26日电(陈娜霖) 1994年,以芙蓉洞对外开放为标志,“武隆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2008年,武隆人开启了以“做大游客总量、做强旅游经济”为主要任务的“二次创业”。2022年2月23日,重庆市武隆区委十五届三次全会提出,强力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近日,武隆喀斯特申遗成功15周年活动暨武隆旅游“三次创业”新闻发布会举行。武隆将于6月27日至28日举行系列申遗成功15周年庆祝活动,总结保护和利用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经验。近年来,武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利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实现新突破。
从无到有 小县城选择申遗路
1993年5月26日,武隆县江口镇潘家岩村几个村民,对半山腰里一个经常冒白雾的洞子感到好奇,攀岩而上,进去一看,里面数不清的奇峰异石,千姿百态。
1993年8月22日,中国与澳大利亚联合组成的溶洞考察团来到这里,经过几天考察,得出让人惊喜的结论:“一座地下艺术宫殿和洞穴科学博物馆”。
1994年5月1日,芙蓉江畔这个神奇的地下艺术宫殿被命名为芙蓉洞,正式对外开放。
2003年10月29日,国家建设部在贵州兴义召开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座谈会。会议释放出信号:若成功申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可以使其受得到更好的保护,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知名度,推动地方旅游发展。
适逢当时的武隆县委县政府经全面调研,认为受地理条件限制,武隆不具备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农业也是弱项,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扬长避短,发展旅游业才是武隆的最佳选择!”武隆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芙蓉洞、芙蓉江洞穴系统、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以及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作为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进行打捆申报,全力以赴参与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举行的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重庆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武隆成为中国第6个、重庆第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自此,一个位于渝东南偏远山区的县城登上了世界舞台。
“申遗成功对武隆的意义说多大都不过,是武隆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任武隆县旅游局副局长陈保洪感慨道。
生态优先 自然遗产在保护中焕发活力
“武隆喀斯特包含了被称为天坑的巨大垮塌洼地和拥有罕见高度的天生桥,天生桥之间延伸着很深的无顶洞穴,这些喀斯特特征有世界级的品质。”“武隆喀斯特代表了经历显著抬升的内陆喀斯特高原,其巨大的漏斗和天生桥是中国南方天坑景观的代表。”“武隆喀斯特景观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江河系统之一——长江及其支流的历史证据。”
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决议,给予武隆喀斯特高度评价,这增强了武隆人民守护自然瑰宝的信心,也坚定了他们激活生态旅游产业的决心。
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总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60平方公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共涉及7个乡镇15个村(社区)76个组11882人。
申遗成功后,武隆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将生态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方向确定了,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如何保护原住民的利益?如何引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呢?武隆交出了答卷:自申遗成功15年来,始终坚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保护要求,坚持以资源保护为核心,永续利用为宗旨,开启了武隆喀斯特保护管理的新格局。
为避免自然遗产地遭受破坏,2012年至2015年间,武隆投入8000余万元,在遗产地核心区外的仙女山度假区中规划安置区,迁出核心游览区内的44户村民。武隆在天生三桥进出口、龙水峡地缝出口、芙蓉洞票务中心分别设置商贸区,修建摊位134个,在天生三桥提供34乘轿运服务岗位,为202户原住民解决就业问题;同时,组织编印全国首册世界自然遗产科普教材《武隆喀斯特与世界遗产》,启动修建喀斯特博物馆,让自然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围绕生态旅游发展,武隆以喀斯特世界遗产观光旅游为引擎,加快形成“旅游+”“+旅游”全域旅游、多元增长的发展态势。”武隆区世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自然遗产保护形成良好循环互动:2021年,武隆全区接待游客突破4100万人次,是申遗成功前的20多倍,旅游综合收入达197.3亿元。
2015年,武隆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2018年,武隆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其世界自然遗产地吸引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等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成为重庆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逐步走上国际舞台。
乘风破浪 生态旅游路谱新篇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走生态之路、绿色之路!这是武隆始终坚守的发展理念,也让武隆从传统的山区型农业小县蝶变成新兴的生态型旅游大区,成为重庆旅游特别是绿色生态旅游的排头兵。
天生三桥、芙蓉洞、芙蓉江、后坪天坑、仙女山等世界级美景,更是凭借“世界喀斯特自然遗产博物馆”这一美誉在武隆第一、二次创业中,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
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分层化、个性化和旅游发展模式的专业化、精准化,旅游业发生了全方位、综合性变化,武隆旅游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挑战。如何开启新征程呢?
2022年,武隆区委、区政府在深刻把握旅游业发展变化的规律趋势和武隆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下,把握航空高铁时代到来的窗口期、临界点,提出“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
武隆制定《武隆旅游国际化发展规划》,策划储备了165个总计投资1406亿元的文旅项目,通过打造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产业链,进一步拓展武隆旅游“三次创业”的内容载体,放大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价值,更好搭建武隆旅游走向世界的桥梁纽带。
“例如在研学产业链上,我们充分利用好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突出地质研学、生物研学、文化研学、科技研学等主题,加快建设喀斯特博物馆,精心打造一批研学旅行产品。”武隆区世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将突出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科学研究和美学研究价值这个‘魂’,打造武隆喀斯特世界级旅游IP。
此外,武隆还将通过深入挖掘世界自然遗产价值、深度开发世界自然遗产旅游产品、强力推广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全力提升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服务水平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武隆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重整行装再出发,雄奇险峻的喀斯特遗产资源也将乘武隆旅游“三次创业”浩荡长风,向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阔步前行。(武隆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