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6月13日电(记者谢建雯、刘杰)宁夏南北长不到500公里,这是58岁的王秀兰至今走过最远的距离——从最南边的西海固大山搬迁至最北边的银川平原。而得益于麻编这一非遗技艺,她的作品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宁夏银川市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非遗麻编手工坊,张璟(前中)查看村民们制作的产品。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呆萌小牛、滩羊宝宝、丝路骆驼……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手工坊,这些带有宁夏特色的动物穿着“麻制外衣”静立在展台上,等待着有缘人购买。其中有不少出自王秀兰之手。
“它们都是宁夏的宝贝,外国消费者喜欢,我也很高兴。”她说,虽然自己没出过宁夏,但作品出过国,感觉很骄傲。

这是宁夏银川市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非遗麻编手工坊的展示厅内展示的麻编作品。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王秀兰所在的月牙湖乡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河交接处,村民多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而来。因为离城近,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可留守妇女、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却因无一技之长,缺乏稳定收入来源。
五年前,在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帮助下,乡里建起了月牙湖手工坊。受下辖单位银川美术馆的委派,非遗麻编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璟开始扎根月牙湖。“把传承技艺、扶困增收当作一门艺术来做。”她说。
中国是最早种植和使用麻的国家之一,麻制品吸潮凉快、坚韧耐腐蚀,西周至战国时期常用于编织线绳、鞋帽等用品,及至汉代麻种植已很普遍。张璟是家族麻编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她幼时黄河两岸种有许多汉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麻制品没落,麻编手艺逐渐冷门。
近年来,人们审美观念升级,原生态的手工麻制品有了更大的消费市场。张璟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可村民没有,一开始少有跟着学的。“一来不信这东西能卖上钱,二是我连钩针怎么拿都不会。”王秀兰说。

在非遗麻编手工坊的展示厅内,张璟(左)向村民讲授麻编技法。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为鼓励更多村民参与,张璟免费提供麻绳手把手教,按月进村“收货”,按件支付工钱。“做得不好,我们也收,这样大家才有信心跟着走下去。”她说。截至目前,麻编手工坊长期稳定就业约70人,个人年收入最多能达到近万元。
“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我们特别关注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等群体,要想办法让他们也能动起来。”张璟说。
54岁的马有云曾因一场车祸右腿高位截肢,但他双手灵活,能勾会编,在众多残疾学员中表现突出。“农忙时没时间编,农闲时收入多一些,一年挣几千块零花钱很满足,感觉自己还有点用。”他说,“现学现用,头上这顶棕色帽子就是我自己编的。”
非遗传承不能躺在档案馆里,只有动起来贴近生活才能焕发更大生机。为此,张璟设计了贺兰山岩画、滩羊宝宝等文化观赏品,钱包、杯垫、手提袋等潮流实用品,让麻制品年轻化、时尚化。
“我所做的就是‘生产性传承’,让传统与时尚更好融合的同时,大家学会了麻编技艺,钱赚到了,麻编这项非遗技艺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张璟说。

在宁夏银川市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村民虎海霞在家中一边编织汉麻背包一边带孩子。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村民们的麻制品远销国外,也走进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张璟看来,每一笔交易都是在帮助村民增收。经她设计,每个待售麻编作品的吊牌不是价格,而是一张印有村民签名的笑脸照,这在素未谋面的消费者和村民间建立了一种情感联结。
“这是一种有温度的设计,每张照片背后都是有故事的。他们中很多人不会写名字,我就教她们写。”张璟说,相信消费者能从这些淳朴的笑容和稚嫩的字迹中收获一份感谢和感动。
一路走来,尽管村民农忙季节流动性大、新手手艺不稳定,但张璟不打算停下。“可能我骨子里有麻的韧性吧。”张璟说,作为非遗传承人和一名曾经的扶贫干部,传承技艺和助农增收是她肩上卸不下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