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装看似是洗衣液
实则内部装着饮料
一款可以喝的“洗衣液奶茶”前阵子引发争议
在舆论聚焦之下
相关门店已下架“洗衣液奶茶”
此前报道:
包装相似,暗藏风险!父母注意避坑!
“洗衣液奶茶”已全部下架
但除了“洗衣液奶茶”
记者调查发现
一些商家还推出了“肥皂慕斯”等食品
“洗衣液奶茶”遭下架后
依旧有不少消费者到店打卡“肥皂慕斯”
“肥皂慕斯”走红网络引争议
“肥皂慕斯”外观借鉴了肥皂
并且用类似肥皂盒的盘子装盛
在外观上极具迷惑性
记者近日在多个电商平台看到
各地不少网友打卡“肥皂慕斯”
在某记录生活方式的平台上
关于“肥皂慕斯”的笔记高达4200多篇
包括一批推广或打卡“肥皂慕斯”的视频内容
“肥皂慕斯”走红网络的同时
争议声也随之而来
有网友称很可爱:
“不细看真的以为是香皂,
看完感觉自己都要冒泡了……”
也有网友担心
产品带来的安全问题
不当引导或将影响孩子行为
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
此前江苏苏州一女子
在网上购买了一款网红清洁剂
这款清洁剂的包装很像橙汁
瓶身透明,流体橙黄
该女子外出时
家里老人误将清洁剂当成橙汁给孩子喝下
最后孩子被紧急送往医院洗胃
近年来
还有商家推出模仿
医疗器械输液吊袋外观的“输液饮料”
实际上
商品跨类混淆
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学校周边也出现过“烟糖”“口红糖”等食品种类
“烟糖”在外包装上与真正的香烟极为相似
有些“烟糖”甚至直接在外包装上
标上了某知名标志
这也让一些家长感到担忧
创新应有底线 切勿盲目消费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商品跨类营销的前提是不能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如果造成了误导、产生了危害,那商家就要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也认为,需具体细化相关法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擦边球问题,让产品包装、产品外形创新不触碰良好社会秩序的边界。
“有关部门要对类似商品跨类混淆问题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对于可能误导消费者的跨类营销问题,要及时督促商家整改落实;对于明显违法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跨类营销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陈音江说。
综合 | 第一现场 法治日报
7月8日,广州市公安局“平安广州宣讲团”组织学生等走进市公安局水上分局,近距离感受水上警察装备和救援技能,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安全知识。据介绍,平安广州宣讲团成立至今已有10年。截至目前,已举办近300场宣讲活动,走进社区、农村、学校、企业、机关等场所,带给大家“听得懂、记得住、愿意主动传播”的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