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绿相间的小敞篷,简洁之余略显残破。身后是沉寂的商户,身边是慢慢复苏的上海街头。住在帐篷里的快递小哥,正是连接这座城市从静默到复苏的重要动脉。
“作为一名医生,我太能理解这些小哥有家难回的无奈。”
昨日(5月21日),东方网记者收到了一名上海医生的来信。中山医院放疗肿瘤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曾昭冲向记者展示了其近期在上班路上的一些见闻。
“肇嘉浜路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那些小哥一直住在沿街商户门口的帐篷里。”东方网记者了解到,这些睡在路边的小哥均为“持证”快递工作者。他们的分拣站就在不远处。由于经常在外活动,他们中的大部分被婉拒回到自己的的小区居住。为了方便工作,他们选择在路边搭帐篷休息。
“他们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帐篷。有的人只有一些纸箱子,他们会把纸箱子盖在身上。”曾昭冲医生介绍,“晚上我下班时,朝那边看过去,还以为是堆放在门口的杂物。谁想到,走近了才发现,是一个个躺在路边,辛苦工作了一天的快递小哥。”
昨日早晨,曾昭冲医生一如往常行走在上班的途中。但是,他却发现,小哥们的“家”不见了。因为城市正在推进复工复产,出于一些原因,他们被执法人员“劝离”,收拾帐篷和生活物品离开。
疫情以来,同为坚守岗位至今的劳动者,曾医生表示,看到小哥的遭遇,自己的内心并不好受。“睡帐篷已经很艰难了,他们应当有一个暂时的遮风挡雨的地方。”
曾医生向东方网记者介绍,本轮疫情期间,自己在治疗病患的工作中,快递小哥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科室之前遇到一件事,一台仪器的零件坏了。病人们病情紧急,人命关天,我们需要加急调货。但是货在杭州。最后还是靠快递小哥才把零件送了过来。”曾医生说,这位快递小哥或许并不知道他送来的是什么。但是医生们都知道,这个零件就是生命的希望。
5月19日,上海第18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局长冯力虎在会上表示,已先后发布两批快递白名单企业,在各方努力下,快递行业复工复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5月19日,上海已有20个主要分拨处理中心恢复了运营,还有8个分拨处理中心将于近日投入运营,运营的分拨中心已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目前已有近2万名快递小哥持证在岗,运能运力正在逐步释放。
疫情以来,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快递小哥,都在为这座城市恢复生机拼尽全力。如果说医护人员是拯救生命的手术刀,那么,快递员们就是连接生命的大动脉。
“在各方的推动下,医护人员回家难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我也希望这些睡在路边的快递小哥,也能尽快回到自己的家。”曾医生告诉东方网记者,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快递小哥睡在路边的情况势必会将减少,“但在过渡时期,执法能否柔性一点。至少让他们有个栖身之地。”
精致的小店招牌下,寂静的大桥桥洞里,总能看到日日奔波,夜夜帐篷的快递小哥。每一个为这座城市奋斗的人都应得到人性的尊重。然而,无论是“快递传播病毒”的污名化言论,还是“天价黑心跑腿”的害群之马,总是在让绝大部分本分的小哥无端受伤。
但是,当手机响起的那一刻,他们依旧顾跨上电瓶车,去完成一单单普通人的订单。
他们与这座城市每一个在外奔波的人一样,承担着风险,直面着病毒,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快递小哥,也需要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但至少是不会被人随便赶走的地方。
“希望在疫情结束的时候,这座城市能铭记这些小人物平凡的奉献。”曾医生说到。
转自:东方网
记者:卫宜斐、卞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