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长的道路两侧,各式各样的私家车一字排开,后备箱就是货架、商品展示区,放上咖啡、甜品、玩偶、鲜花,拉起店名横幅,挂上星星灯和装饰画,再摆上几把小桌椅,俨然一个微缩版商店。今年的城市夏夜,后备箱集市相当引人关注。然而,在“贩卖”人间烟火气的同时,这种新鲜的经营业态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
A面:“夜经济”的新可能
经营甜品工作室的郭霖是众多摊主中的一员。郭霖说,3月下旬在朋友圈看到后备箱集市的招募信息,几乎毫不犹豫地决定加入,“驾驶汽车载着‘梦想’,卖亲手做的甜品,结识不同的朋友,感受有活力的氛围,赚不赚钱不重要,快乐是第一。”
从4月开始,只要不下雨郭霖几乎天天出摊,跟着车队辗转南京各大商圈。“节假日顾客多,生意好做。”郭霖坦言,自己也没仔细算过这一个月来赚了多少,但微信里的顾客肉眼可见地增加着,又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练摊”伙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
和郭霖不同,拥有自己咖啡品牌“LONGBLACK”的老洪最初加入集市纯粹是想打发时间。3月,他加入五马渡车队,成了南京后备箱集市的首批成员。老洪认为,后备箱集市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级”,一方面是因为出摊形式新颖、门槛不高,卖的食品多是半成品小吃,加工起来毫不费力;另一方面,他所在的车队目前不收摊位费,出摊的车主每晚只需要交50元的垃圾清理费,基本属于零成本出摊。
“不误正夜”后备箱集市发起人陈瑾表示,后备箱集市的形式灵活、机动性强,能吸引不同区域的车主参与。“后备箱集市拥有着美食、手办、文创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对城市烟火气的回归、消费潜力的释放都有积极影响。”
B面:新现象的监管困境
后备箱集市火爆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
专业人士指出,后备箱集市存在“多头监管”的难题:对城管部门而言,后备箱集市虽然是占道经营,但这些机动车占道的源头是违停,那么就应该由交管部门管;对交管部门而言,后备箱集市“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且他们现在找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违停;对市场监管部门而言,他们负责的是场所固定的有门面的食品经营者,目前后备箱集市的本质是流动摊贩,食品安全只能靠摊主自觉。
事实上,食品恰是目前后备箱集市中占比最大的商品,食品安全不容忽视。《南京市食品摊贩备案管理办法》对食品摊贩“不在固定店铺从事食品销售或者现场制售的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备案程序等做了详尽的规定。食品摊贩应当在经营场所(经营工具)显著位置悬挂公示卡、从业人员健康证明。该管理办法是否对后备箱集市同样适用?目前后备箱集市中的食品摊贩并未悬挂公示卡和健康证。
对此,南京五马渡后备箱企业策划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相周舟表示,目前她管理的车队中从事食品生产的摊主都有线下门店,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没有相关证明的摊主是不能出摊的。此外,她还要求有油烟的车主出摊必须携带防油垫,且在结束时会统一安排大家收拾垃圾、打扫卫生。
但身处另一车队的老洪直言,自己车队中超过一半的车主没有线下门店,卖些小商品倒还好,可食品万一出了问题,不仅仅是消费者面临“投诉无门”的难题,对其他车主的声誉和整个后备箱集市圈子都会带来负面影响。“还是希望有相关部门出台一些规定,让我们照着改进,知道自己是合规的才能放心做。”
从B到A:规范化发展进行时
从4月下旬开始,南京市后备箱集市出摊地点开始有了变化,常常是在商业综合体门前的空地上,出现在路边与街头巷尾的频率越来越低。
“玄武区出台的应对疫情助企纾困稳定经济发展二十项举措中提到,要加强夜间及周末文旅市场联动,鼓励夜购、夜食、夜游等夜间消费,提供全时段、全流程文旅消费体验。”南京旅游集团国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白天办展会、夜晚潮消费”为定位,国展中心在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展览有序恢复的同时,积极构建“夜经济”消费场景,先后打造了潮Space街区和阿尔法镇·科幻沉浸街区,而后备箱集市的形式与夜间潮消费的概念相符合。
陈瑾表示,目前后备箱集市还和许多商业综合体有合作,如建邺吾悦广场、雨花复地活力广场等,为摊主们提供了更加稳定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出摊,进而将精力更多地放在生产产品上,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进一步规范后备箱集市的发展,帮助他们走得更快更远?
5月7日,南京市商务局邀约多位后备箱车队负责人、商业综合体相关负责人召开了一场座谈会。该局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处处长徐雪峰认为,后备箱集市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一个释放,不同于“地摊经济”,后备箱集市的人群年轻化,贩卖的也不再是商品,是感受生活的烟火气,让消费者体验潮玩的热闹。“所以我们从后备箱文化和IP化的角度出发,召开本次座谈会,希望能够帮助车队避免碰到防疫、合规监管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一个合规的新型后备箱文化主题市集,为后备箱集市提供稳定可持续的场地。”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