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建成启用

2022-04-27 19:51来源: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这几天,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传来喜讯:全球首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正式上线!这可以说是DNA指纹技术在种业发展应用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为全国打击种子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添了一项硬核“利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种子套牌侵权,通俗地说,主要是销售的种子用了其他品种名称的包装袋,或者包装袋里装了别人的品种,即常说的“一品多名、一名多品”。另外还有不含任何商品信息的“白皮袋”种子、与已有品种实质相似的“仿种子”等现象。

  近几年,随着种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品种选育步伐不断加快,品种数量不断增多,较好满足了农业生产用种需求。“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高,模仿育种、修饰改良等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品种低水平、同质化现象。”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坦言,种业侵权行为的存在,既侵害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制约种业自主创新,也扰乱了市场秩序,给农业生产用种带来潜在隐患,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多方重拳出击。今年,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了 《关于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业内认为,文件的出台有利于激发育种原始创新活力、调动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对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首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建成启用

  近年来,最高法先后公布两批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2016年至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涉植物新品种纠纷民事案件共计781件,年结案量从2016年的66件上升到2020年的252件,其中85%以上为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主要涉及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超七成案件品种权人胜诉。

  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必须科学识假、准确辨假。基层执法人员普遍反映,过去,种业侵权往往面临追溯难、取证难、查处难、震慑弱等问题。传统方法主要采取田间种植鉴定,需要一个生长季甚至一年的时间,利用DNA指纹检测技术,鉴定只需要几天甚至当天完成,而且便于规模化检测,大大提高了打假护权效率。

  DNA指纹检测,是利用分子标记构建品种特异指纹,用于鉴定品种真实性的一种技术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引物多态性,由试验形成一套推荐的“引物组合”,使每一品种均能形成独特的、唯一的分子位点数据信息,从而通过与标准样品的DNA指纹数据库比对得出检测结论。

  “农作物品种DNA可以看作是种子独一无二的分子‘身份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久然介绍,利用分子标记构建农作物品种特异指纹,用于鉴定品种真实性,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用于品种管理、鉴定、维权的重要技术手段。

全球首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建成启用

  引物标记多态性

  近年来,为增强种业科学识假、准确辨假的技术手段,农业农村部积极组织推动DNA指纹检测技术在种业领域的研发应用,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检验机构建立了以国际通行的第二代SSR(简单重复序列)标记和第三代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为主的指纹检测技术体系,推进了玉米、水稻、小麦、向日葵等34种农作物品种DNA指纹鉴定体系建设。

  据统计,利用DNA指纹检测,近5年在全国种子市场检查中,已累计检出假种子2070批次。2021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向日葵品种DNA指纹检测,依法撤销登记品种269个。

全球首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建成启用

  种子检验机构开展品种真实性检测

  如何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

  全球首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建成启用,给出了答案。“此次上线的平台,集成了多种作物SSR、SNP等多种指纹信息,已有玉米、水稻、小麦、向日葵等作物1.6万个品种指纹数据入库。”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介绍,平台具备查询、比对、鉴定、分析等4大功能模块,可为市场打假、品种管理和育种创新等主体提供实时查询比对指定品种指纹异同、筛查推断未知品种身份等服务,将推动DNA指纹技术更广泛更充分的应用。

  技术护航、平台加成,打假护权更加便捷高效。通过平台可以查询品种指纹信息,比对品种指纹差异,筛查推断未知品种身份,从而快速、便捷、高效辨别种子真假,为推进种业市场净化提供了重要抓手。

  “DNA指纹库公共平台上线,不仅对打击假冒侵权具有重大意义,对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说,育种人在公共平台上查询比对,就知道自己品种是不是有创新了,有助于从源头解决品种同质化、仿种子等问题。

  平台上线的同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首批20家种业打假护权检测机构推荐名单,这些检测机构也是获得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使用权的首批用户。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种子检测机构与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紧密衔接、有效运行,将为加快建设品种“身份证”制度、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净化种业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郁静娴

[责任编辑:李丁丁]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2
10日中午12时40分,该基地剖腹诞生了第一头克隆牦牛,体重33.5公斤。这头新出生的克隆牛犊个头比正常新生牛犊较大,全身通黑,能够正常行走,目前身体状况良好。
12
入夏以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7月8日,游客在恩施土家女儿城景区体验民族服饰。
12
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宣恩县城是一座“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的国家4A级景区,穿城而过的贡水河两岸夜景远近闻名。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宣恩县城是一座“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的国家4A级景区,穿城而过的贡水河两岸夜景远近闻名。
11
青岛老龙湾海域,船艇列队参加海上巡游活动(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青岛小麦岛附近海域,市民和游客乘坐帆船参加海上巡游活动(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11
近日,沈阳迎来持续高温天气。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7月10日,在沈阳中街,游人从冷饮宣传海报前经过。近日,沈阳迎来持续高温天气。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11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新华社记者 厉彦辰 摄  作为我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90后”航天员,宋令东感慨:“打开舱门那一刻,就是圆梦时刻。
10
7月9日,救援人员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福宝镇西河街附近转移受灾群众。受强降雨影响,四川省泸州市部分地区受灾,当地迅速开展救援行动。受强降雨影响,四川省泸州市部分地区受灾,当地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10
这是7月9日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展区拍摄的国内首辆超导电动高速磁浮样车。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pagebreak  这是7月9日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展区拍摄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10
7月8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分为八个部分,展出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全面回顾抗战烽火、峥嵘岁月。
09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