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不进、回不去…如何让“老漂族”心有所归?

2022-04-18 08:42来源: 工人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都会给“老漂族”在异乡的生活带来不适应;“福利”的缺失,更让他们像融不进去的“外乡人”。专家认为,让“老漂族”的晚年过得更好,既要增强对随迁老人的制度支持,又要加大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投入力度。

  老于今年72岁了,这几天他和老伴忙得团团转。一周前,儿媳妇刚生老二,还没出院,儿子也在医院陪护,剩下老两口带着3岁半的孙女在家。一天中,他们唯一能稍微放松的时候是带孩子下楼,“她和小区里的小朋友玩,自己也能坐在旁边歇会儿。”

  老于是山东济宁人,3年前来到北京照看孙女。“老都老了,还要到一个新地方‘重新上岗’。”老于不时感慨。现在,像老于这样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城市的随迁老人,被称为“老漂族”。

  对大部分“老漂族”而言,他们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处境:一方面,晚年能和子孙团聚;另一方面,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承受着身心双重压力。同时,在公共服务方面,这些老人还面临着一道“福利鸿沟”。

  融不进、回不去

  老于所在的小区不大,总共300来户人,经常和他一起带孙子的外地老人有10多个。这10多个人是他们彼此在北京唯一的社交圈。

  一对来自江西的老人,因为说话有口音,一直不敢和别人聊天,感觉“融不进北京的生活”。

  今年63岁的李建华,女儿的房子面积不到60平方米,这让住惯了老家大房子的她觉得在厨房里转个身都很困难,时常感觉“烦躁憋闷”。

  一位山西的老人说,在儿子儿媳家,自己连说话都要格外注意。小两口很多生活习惯和自己不同,很多事“要看孩子的脸色”。

  早前,有关媒体一项针对“老漂族”的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社交圈子窄,会孤独寂寞”;59.2%的人称“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56.9%的人表示“来到陌生城市,会无所适从”;49.7%的人认为“子女条件有限,老人被动分居”。

  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都会给“老漂族”在异乡的生活带来不适应。

  有好几次,老于和老伴儿商量,让孩子自己请保姆,老两口回老家过几天舒坦日子,但是看看每天早出晚归的子女,想想他们的经济压力,再看看爷爷奶奶叫个不停的孙辈,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

  这几乎是所有随迁老人的共同处境:难以融入当地,但是又舍不得、放不下。

  缺失的“福利”

  相比于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对“老漂族”而言,更大的无奈来自以医保为代表的“福利鸿沟”。

  老李退休前是黑龙江某林场的职工,每月退休金只有两三千元。老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长年不断药。“在北京看病,门诊不报销,需要自费。我们那点钱,去两趟医院就没有了。”老李的解决办法是,只要有机会回老家,就拿着医保卡去开药,开药有时间限制,要想办法找找熟人,多跑几家医院,一次开足半年的量。“真希望能早点享受到门诊费用的跨省结算政策。”老李说。

  像老李这样的“背药”老人不在少数。2016年,全国范围内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始实施。这让许多随迁老人从中受益。去年2月起,27个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结算试点省份实现互联互通,启动试运行,政策正逐渐向随迁老人覆盖。

  受户籍影响,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务优待等政策也将“老漂族”排除在外。比如有的城市公交车免票政策、公园门票减免政策只限于本地户籍;助餐、助洁、助医等社区公共服务也很难惠及随迁老人。

  “福利”的缺失,让“老漂族”在异乡的生活更像融不进去的“外乡人”。

  让异乡的晚年过得更好

  如何让“老漂族”的晚年过得更好,引起很多专家的关注和探讨。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随迁老人照顾孙辈的压力倍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教授李玲指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福利覆盖面,既要增强对随迁老人的制度支持,又要加大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投入力度。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进一步改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随迁老人抚育幼儿的压力。

  针对随迁老人的就医难题,上海开放大学管理系主任孙慧建议,统一就医异地结算标准,搭建协作管理平台。孙慧介绍说,目前,长三角区域的沪苏浙三地已经完成初步的信息互通互联,实现了门诊急诊免备案直接结算、跨省统一医保经办。异地就医信息协作管理平台有其可行性和优越性。她认为,构建全国就诊信息统一数据库、统一信息系统,整合网络信息,能进一步简化异地就医流程,提高就医效率。

  为解决因户籍带来的公共服务壁垒,李玲建议,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切实让随迁老人享受到诸如公交出行、公共文化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避免因经济、身体方面的原因造成家庭照料供给不足。

  除了随迁老人自身和家人,社区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载体。据悉,“十四五”末我国将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专家表示,社区在帮助“老漂族”融入当地生活方面,理应有更多作为。(记者 邓崎凡)

[责任编辑:张魏桔]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近年来,作为民营经济重镇的福建省泉州市,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支撑,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型,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26
当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重庆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下称“书博会”)在重庆开幕,线上线下汇集精品图书上百万种,其中新书约10万种。本届书博会以“书香中国 阅读之美”为主题,主会场设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同时在重庆市南岸区、大足区设分会场。
26
一场降雨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出现云海景观,层层云海在奇险峻秀的山峦间翻腾,群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一场降雨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出现云海景观,层层云海在奇险峻秀的山峦间翻腾,群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25
7月23日,工作人员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区内进行2025年度岩画复查(无人机照片)。贺兰山岩画记录了3000至10000年前当地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及多种图案和抽象符号,是反映我国北方先民生活状态的文化符码,为研究贺兰山地区远古时代乃至近现代生态环境和物质条件提供了珍贵资料。
25
7月24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会场,媒体记者拍摄《合乐图》民族乐器复刻展演。
25
7月23日,四川成都火车东站候车大厅客流如织。自7月1日暑运启动以来,中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已经突破3亿人次,日均安排加开旅客列车922列。自7月1日暑运启动以来,中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已经突破3亿人次,日均安排加开旅客列车922列。
24
7月23日,在西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暑期爱心教室,孩子们在志愿者辅导下画画。暑假期间,浙江省嘉兴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启暑期“爱心教室”,课程包括绘画、书法、阅读、手工以及作业辅导等。
24
7月22日至23日,2025年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城举行。7月22日至23日,2025年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城举行。
24
7月18日晚,意大利游客阿尔弗雷多·奇米诺(左)和朱利奥·巴尔托利在上海外滩与东方明珠合影。签证便利化政策措施有效带动大批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签证便利化政策措施有效带动大批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
23
7月21日至23日,2025年“火把原乡·清凉布拖”彝族传统火把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举行。服饰展演、火把狂欢夜、朵洛荷及传统选美、传统民俗竞技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当地彝族群众与嘉宾、游客一起欢度火把节。
23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